【原典78】?問:“程子云:‘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何墨氏‘兼愛’,反不得謂之仁?”
先生曰:“此亦甚難言,須是諸君自體認出來始得。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雖彌漫周遍,無處不是,然其流行發生,亦只有個漸,所以生生不息。如冬至一陽生,必自一陽生而后漸漸至于六陽;若無一陽生,豈有六陽?陰亦然,唯有漸,所以便有個發端處,唯其有個發端處,所以生;唯其生,所以不息。譬之木,其始抽芽,便是木之生意發端處;抽芽然后發干,發干然后生枝生葉,然后是生生不息。若無芽,何以有干有枝葉?能抽芽,必是下面有個根在。有根方生,無根便死。無根何從抽芽?父子兄弟之愛,便是人心生意發端處,如木之抽芽。自此而仁民,而愛物,便是發干生枝生葉。墨氏兼愛無差等,將自家父子兄弟與途人一般看,便自沒了發端處。不抽芽,便知得他無根,便不是生生不息,安得謂之仁?孝弟為仁之本,卻是仁理從里面發出來。”
【譯文】
陸澄問:“程子說‘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那為什么墨家說‘兼愛’反而被說成是不仁呢?”
先生說:“這個很難解釋。必須是你們自己體察出來才能得出答案。仁是天地造化生生不息的天理,它彌漫宇宙天邊,無處不在,然而它的流行發展,也是有個漸進的過程的,所以才能生生不息。比如每年十一月冬至的一陽初動,一直到來年四月谷雨的六陽生發,都是從初級到高級,從一才能走到六。陰也是這樣。因為漸進,所以就有個發端之處。因為有個發端處,所以會生長。因為生長,所以生生不息。譬如樹木,開始發芽便是樹木生成的發端處。發芽后長干,長完干又開始抽枝生葉,然后就繁衍生長永不停止。如果無芽,哪有干有枝葉?能發芽必然是下面有根,有根才能活,沒根就死了,無根哪里去抽芽?父子兄弟之愛,便是人心生之意的發端處,像樹木的發芽。從這里開始而仁愛百姓,澤及萬物,便是抽枝生葉。而墨家的‘兼愛’‘無差’等思想,將自家父子兄弟與陌生人一般看待,就沒有了發端處,不抽芽,便知它是無根的,便不是生生不息的。哪里談得上仁?孝、悌是仁的根本,仁德就是從孝悌中產生出來的。”
【解讀】
王陽明認為,親親是一體之仁的根,這一點與孔子所說的“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一脈相承。仁的“根本”終究會長成參天的“大樹”,但一切端賴于“根本”最初的“萌芽”“發端”。根不萌芽便是“死根”。儒家力守這個“根本”,而不與墨子兼愛觀念妥協,自有其良苦用心在。就愛來說,一般有深淺厚薄之分,但“厚薄原理”不適用于父母兄弟,如果在父母兄弟還分個厚薄、還于心有“忍”,那么,仁愛的根子便死掉了,一體的仁理便根本無法發生、無法體現了。這一點正是王陽明深為強調的。
王陽明在此闡釋了儒家的仁愛思想,本質是推思,由近及遠,推己及人。他以陰陽消長和樹木生長為例,說明仁是由發端處不斷擴充,然后才得以生生不息,最終達到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境界。
參考資料:《傳習錄集評·梁啟超點校》(九州出版社)、《傳習錄》(中國畫報出版社)《傳習錄(明隆慶六年刻板)》
defaul9??;D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