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文思考】前段時間心理學界的李雪、徐凱文、武志紅老師們掀起了一場關于父母與子女之間愛恨情仇的微博爭論,隨之引發了很多人的爭論和思考。感謝他們的觀點和分享,我也試著寫下一些自己的思考。
課題1:傷害源自于“愛”還是源自于“恨”?
在父母與子女相處中,傷害總是不可避免的。小到對子女的控制,大到對子女的虐待。很多時候,父母是抱著“我為了你好”的想法去干涉孩子的生活,卻忽略了孩子的感受。網絡上經常有跳樓自殺的新聞,前幾天還出現一則【14歲男孩睡懶覺被母親掀被子 一氣之下跳樓輕生】這樣一則新聞。
很多時候,或許如徐文凱老師個案碰到的,“孩子出問題后,拋下一切,連夜驅車千里,或坐航班從外地趕來的父母,見到孩子那一刻,他們痛哭流涕。“
這樣的父母對孩子的傷害源自于”愛“,但卻是以錯誤方式表達出來的”愛“。他們的方式不對,但并不意味著可以否定他們的愛。
沒有人生來就會做父母,與其說父母教育孩子更加優秀,倒不如說,是孩子幫助父母更好的成長。
另外,也有一些極端的父母。
正如豆瓣父母皆禍害中提到的,會出現虐待、性侵,精神暴力的父母。或許也會出現:
李雪老師所說,有的父母總是逮個雞毛蒜皮的事情反復攻擊羞辱孩子,鬧得好像天大的事兒一樣,因為這樣逼瘋孩子,把內心的痛苦轉嫁到孩子身上,會感受到放松舒爽,跟吸毒成癮差不多。當孩子被洗腦附體一樣開始實施自殘自殺行為時,是媽媽到達巔峰快感的時刻,看著孩子掌毆自己、刀割自己,會控制不住嘴角上揚,會心一笑。
如何會出現這種情況?或許是父母自己都無法照顧好自體,更無暇顧及到孩子。
咨詢師面對這兩種父母帶來的傷害,該如何幫助來訪者療傷呢?
就像是很多人疼,去醫院看病一樣。醫生肯定要檢查一下病因,而不會隨便下論斷說,所有的疼都來自于一種原因。
而心理上的病因,正如武志紅老師所說,要探尋造成傷害的“心理機制”。
課題2:我們要與父母和解嗎?
不論父母是不是禍害,不論得到的是愛還是恨,不論要不要與父母和解,更重要的是,自己與自己和解。
或許,來訪者在周遭談論“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信念下,如果認為父母是壞的,是錯的,會加重自己的內疚和沖突。于是,武志紅老師告訴我們,《為何家會傷人》,減緩來訪者的沖突。
然而,如果不分原因就強調“父母無條件的恨”,似乎也違背咨詢師“價值觀中立”。
正如李雪老師所說:
心靈成長我們需要不斷看清真相和對痛苦自我負責。
真相是,如果父母愛我,我不否認;如果父母恨我,我也承認。
我可以去愛,我也可以去恨。
然而,最終的目的,是達到自己與自己的和解。
在生命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使命與課題去完成。盡管很多人想去控制他人、改變他人,然而,這太難了。
我們很難去改變他人,然而,我們可以改變自己。這樣的改變自己,不是為了他人的期待,而是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好。在遇見更好自己的過程中,或許會有其他影響發生。
看清真相的過程中,會有憤怒產生,這是療愈的必經之路,允許憤怒無常的流經,才會有愛的能力生發。當我們跟內在的父母和解,當內在的父母不再跟內在的孩子較勁,自然能收獲不一樣的人生。至于外在父母,他們若自發渴望成長,我們自然愿意伸出援手,父母成長變化了,大家能舒服共處那是極好。如果父母依然選擇沉浸在糾纏痛苦中,那就允許他們如他們所是,不去妄想改造,不去強求和解,允許各自按照各自意愿過一生,這是真正的慈悲。也許父母會祝福你活出自己,也許父母會詛咒你因為你不再跟他們糾纏在一起。無論如何,你都配活出比父母更寬廣更自由更豐盛的人生。
課題3:菜鳥咨詢師學習之路
看李雪和武志紅老師的文章,他們對人的心理分析深入深刻,文章犀利,很容易探到來訪者內心,引發共情。
理論是基礎,但還有個重要的事情是接地氣。高高在上的理論和學術會引起學院派人士的共鳴,但在大眾間會有距離感。
還有就是,咨詢倫理常記心中。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