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在公交車上耳聞目睹,我無論如何也不會相信這是真人真事。
車到自然嶺站,一老頭兩手空空登上車,徑直走向那排"老弱病殘孕優待座"。
如今公交車上都設有一排這樣的優待座,一般只有三至五個位。
老頭兒運氣真不好,優待座已坐滿:兩個老人和一帶小孩婦女,還坐著一位四十多歲中年男人,座旁堆放著切割機等工具,看樣子像是農民工。
老頭在中年男人座旁轉悠了幾次,見沒有讓座,便開門見山地說:
“這個位子是我的,請你走開吧!”
中年男人莫名奇妙,疑惑不解地問:
“這是公交車,憑什么說位子是你的?”
老頭理由十足地高聲說:
“你不識字?座位旁明明寫著:‘老弱病殘孕優待座’嗎?”
中年男人也不示弱,反問說:
“你知道我是什么人?憑什么要我給你讓座?”
于是,兩人你一言,我一語地爭論起來,車內亂哄哄一片。
從外表看,老頭挺精明,行走蠻方便,卻硬要他人讓座,未免有點過分,而且在公交車上吵得沒完沒了,你說煩人不?
我忍無可忍,從車后站起,手里高高舉起《老年優待證》,大聲說道:
“別以為只你是老年人,我也是!你今天倚老賣老,實在有點過分。年青人讓不讓座位給你,那是他的自由。他讓座給你,是他在敬老,應值得稱贊;他不讓座給你,可能有他的原因,也沒犯錯。讓座是社會道德提倡,不是法律明文規定。你憑什么硬要別人為你讓座?你這種行為,辜負了黨和政府對老年人的關懷,損壞了老年人的社會形象!”
我越說越激動,最后還指斥他:
“就是你這樣的人,丟盡了我們老年人的臉!”
老頭扭頭朝我看了一眼,見我是個白發老頭兒,大概不屑同我計較吧,掉轉頭又同中年男子繼續理論。
坐在中年男人后座的老人見兩人互不相讓,將自己座位讓給老頭兒,才算平息了這場爭座風波。
坐公交為讓座的事,新聞媒體披露過不少:有見小女孩不讓座,老人撐摑小女孩的;有因小青年沒讓座,老人大噴粗話,從上車一直罵到下車的;也有婦女帶幼兒乘公交,年青人沒讓座,婦女的丈夫,大打出手的;……。
國人多有感慨,褒貶不一。
公交車上讓不讓座,本老頭也有想法。
我們這樣的人口大國,老弱病殘孕是個龐大群體,一個城市每天乘坐公交出行者成千上萬。在有限的公交車空間,設立幾個“老弱病殘孕優待座”,體現黨和政府、社會對弱勢群體的關愛,是弘揚中華民族傳統道德,倡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之舉。
幾個優待座與龐大弱勢群體相比,解決不了實際問題,純粹是像征意義,旨在倡導互幫互愛精神,告訴人們要關注那些老弱病殘孕中更加需要幫助的人。
因此,大可不必去硬擠那幾個“優待座”,除非那幾個位子空著。
我坐公交,有位便坐,無座便站,而且很少坐在優待座上。我認為自已身子硬朗,行動方便,應讓給那些比我更老、行動更不方便的老人、肢體障礙者、孕婦或幼兒去坐,沒必要去搶占優待座。
有一次,車上乘客很多,上來了一名大肚子孕婦。我見她站著,馬上站起讓座。孕婦執意不肯受坐,我風趣地對她說:
“你是兩個人,站著既不方便,又占地方。你坐下,只占了一個位置,于人于己多方便!”
那姑娘見我如此說,只得笑納,我也獲得她真誠的謝意。
有很多次,年青人見我站著,主動為我讓座,都被我婉言謝絕。碰到小青年硬要讓座,我還強行將他(她)按坐在座位上。
我不是不領情,而是另有想法:自己退休金低微,打的消費不起,政府關照我坐上了免費公交,方便了出行,站一下總比步行走路輕松,要知恩知足。
年青人或是去上班,將面臨一天十幾小時繁重而緊張的工作,應讓他們擠點時間休息一下,才能養精蓄銳;或是勞累了一天才下班,讓他們坐著休息,好好放松一下,稍稍解除疲勞。
有幾次,年青人見我站著,硬要為我讓座,謊稱說:
“我就要下車了?!?/p>
我對他(她)說:
“別急,別急,等你下車時我再坐吧!”
他們卻執意要讓座,說:
“我就在前一站下車啦!”
我只有在說了謝后,才會坐上去。
后來發現,有的真的下了車,有的純粹為了讓座。因為當我下車時,小青年還站在車。
此事令我十分感動,下車前我再次說聲“謝謝”。
這句謝,是對讓座人發自內心的誠摯謝意,感覺到六、七十年代那種“助人為樂”的雷鋒精神,今天不僅還在,而且代代相傳。
有時乘坐公交車,真的特別希望別人能為我讓座。
有次我腰椎間盤突出病犯了,乘公交車去看醫生。
車上已沒有空座,我只好扶著坐椅靠背站著。
公交行駛中剎車或晃動,腰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弄得我鉆心疼痛,虛汗直冒。
我咬牙強撐硬支,心里多么希望旁邊座位上小青年能給我讓個座。
但是,小青年正在埋頭玩手機,根本沒有注意我。
幸好車內一名中年婦女發現我表情不正常,趕忙給我讓座,我自然是千恩萬謝。
我們老年人,有人給你讓座,是他人一種美德,是對老人的尊重,但不要將讓座看成是“應該”。
我碰到過幾次,別人讓了座,老人一屁股坐上去,連句謝謝都沒說,你心安理得嗎?
別人沒給你讓座,也不要去責怪,別人定有別人的難處,不讓座也無過錯。
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年青人應以對待父母之心去對待老年人,老年人要用體貼兒女之心去關愛年青人,這就是我們祖先倡導的“敬老愛幼”。
既強調敬老,又不忘愛幼,才是完整的中華傳統美德“敬老愛幼”的真正涵義。
理解了這一點,就不會埋怨別人不給自己讓座,更不會強迫別人為自己讓座。
我想,這才是對待讓座的平常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