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威爾·鮑溫,他發起的“不抱怨”活動受到了全世界106個國家和地區、1800萬人的熱情參與和呼應。這項挑戰成功地影響和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
一、『掌控積極情緒』
有個雕刻家,常年刻畫鐘馗等驅妖降魔的神像。起初,惟妙惟肖的作品令無數人驚嘆。可時間一長,神像的兇煞竟折射到了雕刻家身上:他的臉布滿了縱橫交叉刀刻般的皺紋。可怕的面貌讓人不敢靠近他,這讓雕刻家痛苦不安。
最后,一個“妙方”解救了他:大師叫雕刻家放棄過去,改雕刻觀音。慢慢地,雕刻家手下的觀音也變得遠近聞名。更神奇的是,他的面貌逐漸變得和善、充滿慈愛。
驅魔神像面目猙獰,雕刻家長期耳濡目染,難免不受影響。觀音慈眉善目,日積月累熏陶出他平靜祥和的氣韻。
「費斯汀格法則」指出,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是由你對事情做出的反應所決定。
人的反應又和情緒息息相關。傷心過度的人會絕食,暴怒的人會摔東西而高興卻會不由自主地笑出聲。
正確管理情緒,我們能將生活中的90%掌握在手中,讓事情朝有利的一面發展。
而不抱怨、少抱怨則是健康管理情緒的方法之一。
據統計,一個人平均每天抱怨15-30次,而很多人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作者在書中用了一個極其巧妙的比喻:抱怨就像口臭,當它從別人的嘴里吐露,我們就會注意到;但從自己的口中發出時,我們往往毫無察覺。
怎樣才算「抱怨」呢?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今天真熱!”這只是在描述一個客觀事實。但是,如果說“今天天氣真熱,唉!”這就是「抱怨」了。很明顯,附加了「消極」成分,事實的陳述就變了味。
不喜歡一件事,就去改變那件事。如果無法改變,那就改變自己的態度。受夠了貧窮,那就努力提高賺錢的本領。若實在不想折騰,那就試著說服自己要知足常樂。
二、『關閉抱怨“工廠”』
對大多數人而言,生活中的不如意并非都是因為遭受了深切的痛苦,相反「諸多不順」也可能是由于牢騷過多。富蘭克林曾說:“不停地抱怨是我們對舒適生活最差的回報。”
研究表明,60%-70%的疾病都是患者「自以為生病」造成的結果,而病情也會隨著不良心理加速惡化。
因身體不適而抱怨不停,「怨氣」除了被別人聽見,還會被你的身體所「擁抱」。「心之所信,身之所現」講的就是這個理。
「抱怨」的危害如此之大,我們該如何最大限度避免自身引發的「抱怨」呢?
幾個方法可以幫到你:
正面思考
面對孩子4個A和1個C的成績單,你的情緒會因關注點不同而有所差異。“真不錯,考了四個A”,“怎么回事,為什么有一科才考了C?”
我們都知道供過于求,商品長期滯銷就會導致工廠倒閉。相反,供不應求,商家就會獲利。
人的「思想」和「言語」也是如此。大腦就像一個「生產商」,嘴巴就是它的「消費者」。抱怨就是嘴巴從大腦那購買的「劣質產品」。長此以往,大腦就會不斷地生產出劣質產品。想要買到「優質產品」,就必須少抱怨。
正面思考是極好的催化劑。感恩你所擁有的,集中注意力去解決困擾你的麻煩,可以避免無止盡的苦惱。
集中處理
如果覺得實在忍不住要「抱怨」,那么降低「抱怨」的頻率也會讓你獲得更多快樂。
我們可以把某一天或者一天中的某個時間設置為「不爽日」。還可以找一個「發泄專屬地」,有意識地訓練自己遇事冷靜,集中處理負能量的習慣。等到那個時候,你會發現「怨氣」早已消減了。
三、『巧妙應對訴苦』
前面我們提到有意識地訓練,可以減少自身「抱怨」。但他人的負能量,就像二手煙,無處不在。
要想知道如何應對他人的訴苦,我們就得弄清「抱怨」的五個成因: G、R、I、P、E。具體是指什么呢?
G:Get attention 尋求關注
R:Remove responsibility 推卸責任
I:Inspire envy 引人羨慕
P:Power 操縱力
E:Excuse 借口
知道這些,除了以身作則影響他人,我們還可以對「他人的抱怨」做到有的放矢。
001 G型「抱怨」:比如“班里沒一個人和我說話”,可以先肯定對方的感受,然后用“最近有什么好消息?”來打開積極的新話題,讓他感受到你的關注。
002 R型「抱怨」:“條件太苦,我根本做不到”。這時只要問對方:“假設這件事能做到,你會怎么做?”讓他參與思考,同時表示出你對Ta 的信任。
003 諸如“我老板很笨”的I類「抱怨」,對方的言外之意就是自己具備了與被抱怨者相反的優點。最好的辦法就是用那個優點贊美Ta。
004 「抱怨」有時也是為了獲得權力。向父母告狀的孩子,本質是為了獲得「庇佑」的特權。對于這類P型「抱怨」,我們應該請他們直接和對方正面交鋒。對打架的孩子,父母對某一方的「對峙」或「偏袒」都不明智,最好還是引導孩子直接對質,雙方當面解決問題。
005 對表現不佳而找借口的E型「抱怨」,比如“你沒有按時叫我起床”。向對方提一次針對性的探索,問問他們打算下次怎么改進。
不管具體做法如何,記住一個原則十分必要,那就是轉移對方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