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七月的漓江總愛落雨。我支著畫架蹲在象鼻山對岸的青石階上,調色盤里赭石與花青混作一團。遠處的疊嶂山巒在雨霧中洇成深淺不一的墨色,像打翻的硯臺在宣紙上漫漶開來。
? ? ? "后生仔,要搭船伐?"竹篙點破水面時帶起細碎的銀珠,老漁夫戴著褪色的竹笠,蓑衣下露出半截青布衫。他的竹筏不過丈許,船頭蜷著只黃斑貓,濕漉漉的尾巴掃過魚簍上猶在跳動的銀鱗。
? ? ? 雨點忽然密起來,打在油布傘上噼啪作響。老人見我畫紙四角都泛了潮,不由分說將竹筏拴在柳樁上:"去我家廊檐下畫,總好過在這里喂蚊子。"他說的家是半山腰的木吊樓,青瓦檐角挑著串風干的魚骨,推開窗就能望見九馬畫山的輪廓。
? ? ? 木樓里飄著艾草熏蚊的煙氣,老陶罐煨著魚湯咕嘟作響。"四十年前我也撿過個畫畫的。"老人往火塘添了塊松柴,火光在他溝壑縱橫的臉上跳躍:"那是個北方來的教授,硬說要在雨天畫'煙雨漓江',結果高燒三天,還是我劃船送他去鎮(zhèn)上診所。"
? ? ? 夜色漫上來時,江面浮起點點漁火。老人從閣樓取下盞桐油燈,燈罩是用鯉魚泡做的,透出暖黃的光暈。"現(xiàn)在年輕人都用電子漂,這種老燈全桂林怕找不出十盞了。"他摩挲著燈座上的銅銹,忽然起身推開后窗。月光正落在江心洲的鳳尾竹上,細葉間漏下的光斑宛如銀河碎屑。
? ? ? "我爺爺那輩人捕魚,要對著山影算時辰。"老人指著遠處饅頭狀的山頭:"看到冠巖頂上起霧,就曉得該去龍門灣下網(wǎng)。這些講究比你們畫畫的透視法還準。"黃斑貓躍上窗臺,尾巴掃落幾粒風干的桂花,落在我的速寫本上像撒了金粉。
? ? ? 次日天未亮就被搖櫓聲喚醒。老人正在往竹筏上搬蟹籠,籠口扎著紅布條。"這是給下游土地廟供的。"他往江心撒了把糯米,"以前發(fā)大水,全憑廟里老和尚敲鐘報汛。"晨霧中傳來斷續(xù)的山歌調子,對岸洗衣婦的棒槌聲應和著水波的節(jié)奏,驚起灘頭白鷺掠過水面,翅尖在水面勾出漣漪的弧線。
? ? ? 正午乘客輪離開時,老人往我畫箱塞了包桂花茶。"帶著路上喝,比你們城里的咖啡有滋味。"汽笛長鳴中,我看見他撐著竹筏逆流而上,蓑衣漸漸融進黛色山影,像宣紙上未干的墨跡。船艙里有個孩童指著畫冊問母親:"書上說桂林山水甲天下,到底哪里最漂亮?"
? ? ? 我望向窗外,九馬畫山的巖紋在夕照中流轉,恍若看見老人說的那個傳說:古時畫工為漓江作畫,畫到第九匹馬時忽聞雞鳴,未竟之作化作石壁永存人間。此刻江風翻動寫生簿,那些未完成的速寫線條竟與山影重疊——原來桂林本就是天地揮毫的畫卷,而我們都是偶然滴落的墨點。
? ? ? 客輪轉過最后一個彎道時,我忽然明白老人為何總在雨天捕魚。細雨中的漓江才是真正的水墨長卷,每一道波紋都是時光的筆觸,每朵浪花都藏著千年的平仄。當暮色染紅黃布倒影時,我摸出速寫本,就著最后的天光補上幾筆:一葉竹筏,半山煙雨,還有盞永不熄滅的桐油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