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我有了錢,就馬上開始投資!”這句話的漏洞不僅僅在于:
你什么時候才能有錢呢?萬一總也沒錢呢?
很不幸,我們放眼觀察這個世界,最終,那“萬一”的事兒還真的發生在絕大多數人身上。所以,很多人一生都沒有投資過,甚至,更多的人連“開始”都沒有過——要知道,“開始”投資的人之中,絕大多數還是以失敗告終的呢。
其實,之前我們曾經提到過:
僅僅錢(資金)本身并不配被稱作“資本”,因為“拿著錢”的人可能并沒有足夠的智慧把自己的“資金”變成“資本”,不是“錢”不配,而是拿著錢的“人”不配站在資本背后。
上面那句話里,最大的漏洞在于這個地方:
投資不一定要等到有錢才能做。
投資這事兒,真的不是一定要等到有錢了才能做,沒錢一樣可以做投資——這是很多人從來沒有想到過的、也從來沒有被震驚過的事實。
我們先理一下思路:
投資這個活動中,最重要的元素是什么?
其實我們早就給出了答案,是投資者“思考能力”(或者說是“智慧”)——資金想要成為資本,那就需要三個要素:“金額”、“時限”、“智慧”。它們之間的重要程度排序,很可能是這樣最合理:
智慧 > 時限 > 金額
為什么金額實際上是投資活動中相對重要程度比較低的因素呢?其實第六周的文章里也提到過,因為衡量投資成功與否的核心指標,并不是最終賺到了多少的“錢”(這是絕對值),而是到了最終,起初的那些錢比例上增長了多少(相對值)——增長比例,才是更本質的衡量指標。
投資永遠是自己的事情。
我們每個人的起點不同,積累的智慧以及相應的時間觀念也不相同。過多的比較只會引起不必要的情緒波動。
其實在投資這件事情上,你唯一需要打敗的對手,就是昨天的自己。
我們都不完美,但是每天把自己變得好一點,這件事情還是可以做到的。所以不要把珍貴的注意力放在外部,把它們集中起來用在最有用的地方就好。
另外一個原因是,在起點上,“金額”這個東西,對每個人來說,幾乎是“無法由自己控制的因素”,你是富二代,你就“直接”有更多的金額,你不是,甚至連“有一定的金額”都不一定。
然而,“時限”這個東西,對所有人都是公平的,與起點上的差異無關。我不是富二代,我也并不是很有錢,但,我想,任何一個正常人,只要“主觀上稍微堅定一點”,就可以拿出幾千塊錢,或者幾萬塊錢,“判它個無期徒刑”——只要做到這一點,一個人在投資這個領域,在“時限”的這個維度,已經和所有“合格投資者”,以及所有“優秀投資者”站在最高維度上了——不能再高了。
能夠想明白這個道理,需要的就是智慧——比金額、時限更為主觀的一個東西,可偏偏這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這真的是很違背直覺的事情:
最難的竟然是最簡單的,之所以最難,就是因為它太簡單了,乃至于很多人干脆沒想到而已……
再深入一點,“投資智慧”不大可能是通過“遺傳” 獲得。
所以,最終,我們的結論綜合起來重述,就是:
投資活動里最重要的因素是智慧,在這一點上,沒有任何人有“先天優勢”。
真正重要的不是錢,而是時間跟智慧。而且沒有任何人有先天優勢,每個人的時間也都那么多,所以不要再猶豫了。
這是個思考過程的復盤。我(李笑來老師)做過很多年的老師,我知道思考這東西在最初起步的時候會顯得“多么不自然,多么吃力”——上面的思路,對本專欄的讀者們來說,顯然是“老調重彈”。可我們都有了一定的“元認知能力”,運用元認知能力可以審視我們自己的思考,再進一步“高級一點的使用方法”是,運用元認知能力去揣摩他人的思考(結果及其過程)
都是打造多維度競爭力的基本手段。既然“金額”受先天限制,既然“時限上很容易做到最高點”,既然“智慧”上大家都沒有先天優勢;又,既然“智慧”是最重要的因素,那:
為什么不馬上開始鍛煉自己的智慧呢?
甚至,你應該認真地問自己:“為什么不是從第六周就開始呢?” 或者 “為什么不是從第八周就開始呢?”
接著復盤。整個思考過程,背后只有一個方法論:
不斷地問自己“最重要的是什么?”
主動思考、主動修正;
一旦找到“最重要的那個東西”,就開始拼命琢磨它……
過程中,依然不斷重復以上過程,也許“最重要的是什么”的答案會發生變化……
這其實是第十八周的文章《什么決定你的命運》里提到的“價值觀”及其提煉價值觀時所必然運用的步驟。
希望通過這個例子,你能明白:
任何時候,你都需要認真問自己“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
如果你沒有這個問題的答案,你就是“無頭蒼蠅”;如果你問過,但還沒找到答案,你還是無頭蒼蠅;如果你連這個問題問都沒問過,那你還不如無頭蒼蠅。
就算是你覺得“我沒錢”,那你如何開始投資呢?
創建一個 Excel 表格(或者用 Mac 上的 Number,或者用線上的Google Spreadsheet也行)……然后,設想你用 1 美元買了Google的股票,然后每個月的月底,更新一下股票價格,算出相對于最初投資1美元漲跌幅——完事兒。
你當然也可以跟蹤若干個公司,不過,建議你不要關注太多,三五個已經足夠,否則你的精力照顧不過來的——即便是“虛擬投資”。因為沒多久你就知道了,“磨煉大腦”這事兒,很實在,一點兒都不“虛擬”。
之所以說它“不虛擬”,就是因為它可以實實在在地培養你的各種能力。
比如說耐心。
每個月記錄一次,看起來好像不難,但實際上對于初學者來說,已經相當不簡單了。
因為大部分人都是按照天或者小時來衡量自己的時間,很少有人以周、月甚至是年來做規劃。所以這相當于提升了你對于時間的感知,也能培養你的耐心。
你反應過來了嘛?開始投資活動的條件是什么?竟然只不過是:
只要你愿意……
這里有幾個小要點:
1.事實上,你開始跟蹤的股票,究竟是不是 GAFATA 其實無所謂的。如果你英文不好,那在國內股票市場上選一個你有根據地認為可能會持續成長的企業就可以了——因為接下來的時間里,你閑著沒事兒就要關注這個企業的財報與其他新聞的。
2.金額必須設置成1元——也就是最方便且金額最小的單位。1 元、1000 元、1000 萬元,抑或是美元或者人民幣,其實都無所謂的。不是因為“反正是虛擬投資”,而是因為從一開始你就要養成習慣:關注相對值而不是絕對值——增長比例才真正重要。
3.每個月只更新一次數據,每個月的其它時間里,絕對不要去看這個數據,看它不僅沒意義,更可怕的是會養成壞習慣——至于那個壞習慣有多可怕,以后你會越來越明白的。(進一步的自我訓練是:如果竟然有哪怕一次破例,沒到月底就忍不住去看數據了,那你一定要想辦法恰當地懲罰自己一下……)
很多人都會不由自主地想:“這么做有什么意義呢?” 如果你想得出來,你早就做了——你不是一直沒做么?也就是說,以你目前的情況,你是不可能想出什么意義的。
讓你做,你就做,少廢話。
因為前提很清楚:
1.你想學;
2.我(李笑來老師)有經驗;
3.雖然我知道你想不出“這么做有什么意義”,但我猜你起碼能想明白“這么做好像什么壞處都沒有”……
持續至少 12 個月,你才算是入門——并且這已經算是非常非常快的了,以后你會越來越明白這個道理。
事實上,在各個層面里,總結下來,大家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一模一樣的:
如何才能使自己配得上那個機會?
如果你已經不是一個“入門級投資者”,那我在這里更要提醒你了:
每一個思維漏洞,都最終必然決堤——你的資本越多,決堤效果越驚人……
我(李笑來老師)經歷過很多次,吃過很多虧,都是很難言傳身教的血淋淋的教訓——因為那教訓對別人沒有什么用,因為那教訓僅僅是來自一個“屬于你自己的特定的思維漏洞”……
整個《通往財富自由之路》,要做的事情很簡單,想辦法堵住一個又一個最常見、最普遍、最可怕的思維漏洞——甚至從“你還沒有錢去投資”之時就已經開始啟動了這個工作,等你終于有一天“有錢進行投資了”的時候,你可能已經有了一年、兩年、甚至“一輩子”的經驗,乃至于“機會真的來了”的時候,你配——甚至,你比別人更配得上那個機會。
就這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