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書評最新的一篇文章《月薪多少你才會幸福》
第一感覺就是標題黨,打開看看:
1幸福感和收入的調查表,月收入1.2-1.5萬元的人,幸福感最強。
2對此展開的認同度:同意,不同意,說不準
3對幸福的定義不同,但發現大家最焦慮的事情都相似。
看后不禁想,現實的生活中不管你是朋友滿天下熱熱鬧鬧,還是落寞一人孤孤單單;一擲千金的分量十足的領導者還是默默無聞的小職員,最初設想的生活中都曾渴望過自己是別人眼中那個出眾的人,被重視被認可,甚至有期待被追捧的感覺。
你一定記得,有這樣的時候:
或許是看到他人不幸的境遇時的僥幸帶給你的~
或許是孩子一個不經意的聰明又有趣的提問帶給你的
或許是你工作上一個新穎創新的提議帶給你的
或許是在逛街選購時營業員的熱情帶給你的
或者是群聊中大家對你贊美和擁護帶給你的
或許是在朋友圈上曬幸福后的評論帶給你的
總有些這樣的時刻出現過,但持續了多久?自己的和別人眼中的時刻重合的多嗎?
渴望別人的認可和與眾不同之后呢,請千萬別愛上這個感覺,因為沒人會一直出眾,除非是自欺欺人,淡定而從容足矣。其實我們都是一樣的,你并不比別人強或者弱一些,羨艷的才能也不是你少他多,術業有專攻而已。慢慢人生,我們都是那么的渺小而相似。
對號入座《月薪多少你才會幸福》,客觀而理性的調研分析報告,除去較真的數字,看看大家的評論你更會發現我們的確一樣,每個人都能被戳中幾點:工作,家庭和孩子,活成怎樣,未來,健康,生命中無法選擇的關系,面對現實,想改變又無能為力。
萬物皆無一物,去追尋外界的任何反饋都有枯竭的時刻,而于自己,所認知和所做又是否一致:
一面知道對孩子不能太寵愛,一面任由著他邊趴著邊喂飯,滿足他時常的無理取鬧,要東要西
一面知道對父母要感恩盡孝,一面卻因為他們不舍得打車,帶孩子教育不當而責備和抱怨不斷
一面知道對社會要接受,一面在上下班高峰需要給老幼讓座,遇到小偷或者霸行的時候選擇沉默
一面知道對家庭要付出,一面又無法完全承受一個人無私奉獻,落寞和自卑的敏感導致矛盾重重
一面知道對子女要關愛,一面在心疼子女的同時卻說出刻薄和刺激性的話語
一面對外界,我們顯得開明又樂觀,一面對內心,我們時常也愛比較和糾結
幸福是開心是愉悅。
愛因斯坦說:If you want to live a happy life, tie it to a goal, not to people or thing.
但goal的實現永遠都脫離不了people和thing,矛盾無處不在。
這說不清道不明劃不了界限無法又無法統一的標準就叫人性吧,不管脆弱與堅強,愛與恨,矛盾和責任,束縛和突破,都是相互交織交替上演。
真驗證了人類有播種痛苦的權利,所以必須有創造痛苦的能力。但相信終究我們都具有戰勝并化解痛苦的修復力,于是讓時間和行動去做一個銜接。
對不起,沒有給你們答案,因為怎樣幸福本身就是個蠢問題,正處于幸福和快樂中的人從沒想過,也不會告訴你答案,只需要被悄悄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