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立冬· 特輯丨
今日立冬。《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
▼
關于冬,
人們總是有著太多的期許與想象。
「你在南方的艷陽里,大雪紛飛。
我在北方的寒夜里,四季如春。」
似乎冬的腳步一到,
人也變得柔軟起來,
冬日的晨光來得晚,
我們與被窩的依戀似乎也格外纏綿。
「凍筆新詩懶寫,寒爐美酒時溫。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滿前村。」
詩仙李白同我們一樣,
在立冬時節也是如此慵懶而閑適,
溫壺好酒,躲在被窩,
看看書籍,做做冬日陽光下的白日夢!
1、萬物收藏,為四時打個結
同立秋一樣,
在古代,立冬也是個重要的時空節點。
《說文解字》中寫到:「冬,四時盡也。」
冬的本義便是終結,
它其實是先民結繩記事的繩結,
人們在線的兩端都打上結,就是冬的形象。
天子在這一天也要穿上冬衣,
同他的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設壇祭祀。
此時,
真是不可貪享寒涼、追求瘦之美,
是時候添衣護斂陽氣了。
「冬者,天地閉藏,水冰地坼。」
自然界陰盛陽衰,
萬物都潛藏陽氣,
以待來春。
農諺的三候
便是自然對我們的美好告知——
一候水始冰:
《周易》「履霜堅冰,陰始凝也。
馴致其道,至堅冰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水始冰。水面初凝,未至于堅也。」
在黃河流域,
水面上開始出現很薄且不堅實的冰。
二候地始凍:
立冬之后五日,地始凍。
冰壯曰「凍」,地凍為凝結,
「靄靄野浮陽,暉暉水披凍。」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土氣凝寒,未至于坼。」
快來天寒地凍的說法不假。
三候雉入大水為蜃:
再五日雉入大水為蜃,
這其實是與「雀入大水為蛤」相對應的。
《本草綱目》中提到:
「車螯,是大蛤,一名蜃,
能吐氣為樓臺,
又嘗聞海旁蜃氣成樓垣。」
立冬后,
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
而海邊卻可以看到與野雞的線條
及顏色相似的大蛤。
所以古人認為雉到立冬后便變成大蛤了,
而這海市蜃樓便是大蛤(即蜃)吐氣而成。
萬物都開始收藏蓄養,
人在此時,
也應早睡晚起,保證充足的睡眠。
正如《素問·四季調神大論》曰:
「冬三月,無擾乎陽,
早臥晚起,必待日光。」
堅持「見到太陽再出門」是個不錯的選擇哦。
2、秋冬相交,進補好時節
俗話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
冬季可謂是進補的好時機。
元代忽思慧所著《飲膳正要》說到:
「……冬氣寒,宜食黍以熱性治其寒。」
這個時候,
真是不可貪圖一時生冷之快,
應該適時食用一些滋陰潛陽,
熱量較高的食物。
/ 又一個餃子節到了! /
在咱中國,
吃餃子的節日真是不少,
但立冬和冬至算是其中最為知名的了。
老北京人說:「立冬補冬,不補嘴空。」
這補冬的規矩便是吃水餃。
餃子兩邊翹翹,中間圓鼓鼓,
看起來就像是人的耳朵,
所以這餃子也叫「嬌耳」。
因此一句「立冬不端餃子碗,
凍掉耳朵沒人管」,
便為吃貨們吃餃子提供了最好的理由。
關于餃子,
還有「交子之時」之說,
立冬是秋與冬相交的日子,
所以「交子」之時,這餃子不能不吃。
如今,
依舊忘不了每次與家人朋友
一起包餃子的時光,
大家借著餃子之緣,歡聚一堂,
調侃人情,述說心意,皆是樂事。
/ 立冬的雞鴨魚肉不可少 /
北方人們沉浸在餃子節的歡樂之中時,
南方小伙伴們,
則開啟他們雞鴨魚肉的進補之旅。
在臺灣,
立冬這一天,
街頭的「羊肉爐」、「姜母鴨」等等
餐廳都是人滿為患啊。
許多家自己也會燉麻油雞、
四物雞來補充能量抵抗寒冷。
立冬,
還有著「北吃餃子南吃鴨」的說法。
蘿卜老鴨煲
便是這天在南方經常現身的滋補佳品。
醇厚香濃的滋味,溫暖身心,開胃健脾。
/「一日半根蔥,入冬腿帶風」/
老南京有句諺語,
「一日半根蔥,入冬腿帶風」。
蔥,味辛、辣,性溫,
能發散讓人出汗,
使體內郁滯不通的陽氣隨著汗液排出,
陽氣運行便通暢了,
病邪也就隨汗被驅除了。
所以一到立冬,
老南京人就特別講究吃生蔥,
這樣不僅能抵抗南京冬季濕寒,
還能減少疾病的發生。
但南京人吃起生蔥,
并遠沒有那么豪爽瀟灑。
立冬時節,
人們一般會把綠白相間、
剁碎的蔥末放在小碟子里,
再加點香醋、香油,
拿其他食物伴著吃,
爽口卻不至于辛辣,溫潤身心,
也算冬日美味哇。
風/物/時/刻
冬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關于這個冬天,你有哪些冬日計劃?
來跟風物君說說吧!
文丨林間小住
本文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