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國慶假期,宅得永遠心安理得的我終于走出了第一步,開啟了“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模式。
十月四日,早上五點半退房,坐了近一小時公交,七點到達鄭州市少年宮,等候將于八點到達的旅行社專車。用過無法選擇的早餐——雞蛋煎餅卷——滿大街看不到早餐店,只有三三兩兩的小早點三輪車,也只售賣雞蛋煎餅卷,好點的也只備有火腿腸而已。我們逛了逛綠城廣場,名不副實得很。到是對面的一處公園,頗有些韻致。那滿園的海棠已滿掛紅紅的或黃黃的海棠,我可是震撼著了——第一次見到海棠果且這么多且這么果兒累累!那仙風道骨之男女悠然的太極,那逾五百年的長春藤,那三百多年的文竹……膜拜了,這不上眼的鄭州,這鮮有的歷史見證!
八點過五分,我們上了一日游專車,踏上少林一日游之旅。雖然一路波折多多,但因為我洞察當下旅游行業叢生之亂象,也因為我只抱著“到此一游”的心態,便任你魔怪舞蹁翩躚,我自江湖飄就是不挨刀!
不到兩小時行程,原本十點可到達的,我們十一點十分才到達。終于下了車,進了這國家5A級少林寺景區大門,遠遠望見那孤零零的“千年第一名剎”內黑壓壓人頭攢動,真個是水泄不通的了。我們在導游的安排下,看著愚你不商量的江湖一樣的武術表演。
捺著性子看完表演,進了那并不巍峨聳立也不鬼斧神工的“天下第一名剎”門樓——也許看過太多高大上的門樓,曾經滄海難為水罷!到得少林寺門前,導游竟然有景不讓看,要我們去用他車上好不容易收到的中餐費訂的餐。
午餐是當然的乏善可陳,終于可以游少林寺了!
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由孝文帝元宏為安頓印度僧人跋陀而依山辟基創建,因其座落于少室山密林之中,故名“少林寺”。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釋迦牟尼的第二十八代佛徒菩提達摩歷時三年到達少林寺,首傳禪宗,影響極大。因此,少林寺被世界佛教統稱為“禪宗祖庭”,并在此基礎上迅速發展,特別是唐初十三棍僧救駕李世民后得到了唐王朝的高度重視,博得了“天下第一名剎”的美譽。(來自網絡)
少林寺,承載著我們太多的夢想。一曲《牧羊曲》:“日出嵩山坳,晨鐘驚飛鳥,林間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野果香山花俏,狗兒跳羊兒跑。舉起鞭兒輕輕搖,小曲滿山飄滿山飄。莫道女兒嬌無暇有奇巧,冬去春來十六載,黃花正年少。腰身壯膽氣豪,常練武勤操勞,耕田放牧打豺狼。風雨一肩挑一肩挑,風雨一肩挑一肩挑……”多么曼妙的人生和愛情!一曲《少林少林》:“少林少林,有多少英雄豪杰都來把你敬仰 。少林少林,有多少神奇故事到處把你傳揚。精湛的武藝舉世無雙,少林寺威震四方;悠久的歷史緣遠流長,少林寺美名輝煌。千年的古寺神密的地方,嵩山幽谷人人都向往;武術的故鄉迷人的地方,天下馳名萬古流芳。少林…… 少林……”那十三棍生救秦王的故事,讓多少有英雄情結之文人志士重燃人杰鬼雄之夢!李連杰,這主演者,讓尚武之人,讓功夫成了榜樣成了時尚……
少林寺山門臺階前,導演讓我們欣賞牌匾上“少林寺”三個字,他說:“目前的少林寺山門,是清雍正時期奉敕創建,“少林寺”橫匾,是清康熙皇帝親筆書寫。但目前的橫匾,字是御筆,但匾的形式卻與當時不同,據說山門曾失火被焚,橫匾亦被焚去一角,“少”字是后來一個書法家補上的。”
山門,也就是少林寺大門,并不高端大氣,臺階當然也不吸人眼球。跨入山門,山門殿也是哼哈二將,又稱迎賓佛,我們把彌勒佛稱為“端莊莊重山門喜看世間光輝照,笑哈哈迎來人祝福極樂無窮”。驗過門票,下得臺階,導游讓我們回轉身,原來山門殿佛龕后面供奉的是韋馱菩薩,人稱護法金剛,它手持金剛寶杵,保護寺院佛、法、僧三寶的安全。護法金剛韋馱菩薩,手拿降魔杵拄著地。據說,這降魔杵的拿法也是有講究的。朝上,說明寺內只管住不管吃;朝下,是只吃不住;雙手托著,是不管吃也不管住;放在雙臂上最好了,又管吃又管住。由此可見,這少林寺是只管吃而不能住的。——這與別處似大有不同。
進寺內,古樹參天,石碑林立。通道中間的青石上刻著如篩大圓形石蓮花圖案,據說佛祖出生周行七步,步步生蓮,所以踩在蓮花瓣上走七步寓意步步高升。甬道兩側有多品碑刻,都是唐宋以來的著名原始碑刻。碑林東側是慈云堂舊址,現為少林寺碑廊,它不僅記載著寺院的興衰狀況,而且在歷史、雕刻、藝術方面,也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少林寺碑林和碑廊共計有碑刻108通。
參天的銀杏樹,也是歷史的見證。其中一棵單株銀杏已有1507年的歷史,是少林寺最古老的銀杏樹,因單株生長,只有一棵,所以他至今沒結婚,只開花不結果,成為光棍樹,所以人們叫它羅漢樹。聽說男人最好不要站那里照相,避免以后找不到老婆,還是看到有男人在那照相,但愿是結過婚的人吧。樹干上有許多小坑,據說這是少林寺的僧人練金剛一指禪和二指禪時留下的痕跡。
大雄寶殿是全寺的中心建筑,該殿在1928年被軍閥石友三燒毀,這是1985年重建的。旁邊一棵柏樹主干都被燒了,但還是憑借部分樹皮生機盎然著——這生命的奇跡也是夠震撼人心的了!
少林寺大雄寶殿與其它寺院大雄寶殿的不同之處在于這里的三世佛左右各塑有站像達摩祖師和被稱為少林寺棍術創始人的緊那羅王。另外,在該殿中間有兩根大柱下還有麒麟雕像,預示了禪宗佛教是完全漢化的中國式的佛教。
大雄寶殿前兩側的建筑為鐘、鼓二樓,它們是寺院的固定建筑。我們常說的“晨鐘暮鼓”是寺僧起居和進行佛事活動的一種信號。
鐘樓前一塊碑刻為《皇帝嵩岳少林寺碑》俗稱《李世民碑》,它刻立于唐玄宗開元十六年(公元728年)。正面是李世民告諭少林寺上座寺主等人的教文,表彰了少林寺僧助唐平定王世充的戰功,右起第五行有李世民親筆草簽的“世民”二字,碑刻“太宗文皇帝御書”七個大字系唐玄宗李隆基御書。背面刻的是李世民《賜少林寺柏谷莊御書碑記》,記述了十三棍僧救秦王的故事,也是影片《少林寺》拍攝的歷史依據。
《李世民碑》的北邊是《小山禪師行實碑》,記述了少林寺禪宗第24代傳法禪師的經歷和重振少林禪宗的功德。它的背面是《混元三教九流圖贊碑》,上面刻有佛、道、儒三教混元圖像,此碑反映了嵩山是佛、道、儒三教薈萃之地,體現了三教合流的重要思想。再往北我們看到的是清乾隆15年(公元1750年)刻立的《乾隆御碑》。碑文是一首五言詩:明日瞻中岳,今宵宿少林,心依六禪靜,寺據萬山深,樹古風留籟,地靈夕作陰,應教半巖雨,發我夜窗吟。
大雄寶殿西側是六祖堂。兩側供奉的是禪宗初祖達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燦、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人稱六祖拜觀音。六祖堂的西壁是大型彩塑“達摩只履西歸圖”。因著對一葦渡江的玄思,我與這彩塑合了此游第一張影。所謂一葦渡江是達摩祖師的宗教故事。達摩傳說渡過長江時,并不是坐船,而是在江岸折了一根蘆葦,立在葦上過江的。
上去臺階看到藏經閣上面的字怎么寫錯了,藏字少寫左邊的兩筆。原來是故意寫錯的,1928年軍閥石友三火燒少林寺,大量建筑和經書被燒,為紀念這一事件所以藏字少寫了兩筆。1994年重建,它是寺僧藏經說法的場所。內供少林寺的一位緬甸國弟子于1996年揖贈的漢白玉臥佛像一尊。
在藏經閣月臺下有一口三人合抱才行的大鐵鍋,是明代萬歷年鑄造的,直徑快2米了,重達1300公斤,據說是這是以前少林寺和尚炒菜用的最小的小炒鍋。炒菜鍋都這么大,做飯的鍋肯定比這大的多,
從這口鍋內可以想象到少林寺當時的昌盛與繁榮。少林寺的僧人炒菜也有故事,那時,他們這口鍋的上方有一個橫梁,炒菜時候在鍋上面架一根橫梁,腿勾在上面頭朝下,拿著鐵鍬來回翻炒,久而久之,便練成了倒掛金鉤的功夫。據說,少林寺的和尚炒菜很省鹽,就是因為凈往里掉汗珠子。
達摩亭,又稱立雪亭。殿內神龕中供奉的是銅質達摩坐像,兩側分別是二祖慧可、三祖僧燦、四祖道信、五祖弘忍。殿內懸掛的“雪印心珠”四字乃乾隆皇帝御題。為何叫立雪亭?這里還有個感人的故事,說的是公元536年冬,一個叫神光的高僧向達摩求學佛法,被達摩拒絕后,他就一直站在亭外,這時天下起大雪,雪淹沒了他的雙膝,神光仍雙手合十,一動不動。等第二天早上,達摩看到他后說:“要我傳法給你,除非天下紅雪。”神光抽出戒刀,砍去了左臂,拿著斷臂圍亭轉了三圈,用鮮血把地上的雪染紅了,此時感動了天神,天空真的下起了紅雪。達摩心動,隨即答應傳法給他,并賜法名“慧可”——智慧可以的意思。我們現在所說的“衣缽真傳”的成語故事即源于此。“斷臂求法”的故事也一直為禪家所傳誦。導游問我們:“佛家弟子行禮是雙手,還是單手?”這個可把我們問得有些蒙了。原來少林武僧為紀念二祖慧可斷臂求佛,少林弟子見面禮說阿彌陀佛時都是單臂。
導游問我們說:“少林寺最高的大殿,也是最后一個大殿,據說也是少林寺現存最古老的建筑,當然也是最珍貴的殿堂在哪兒呢?”原來是千佛殿,千佛殿是明朝建造的,是少林寺院的最后一座建筑,又名毗盧閣,殿高20余米,面積300余平方米,是寺內的最大佛殿,殿內神龕中供奉的是毗盧佛(即釋迦牟尼佛的法身)神龕上懸掛的“法印高提”匾額是清乾隆皇帝御書,殿內東、西北、三面墻壁上是明代繪制的500羅漢朝毗盧大型彩畫,出自明代無名畫家之手,畫意精美,設計大膽,有很高的藝術研究價值。
從少林寺向西走10分鐘左右,來到了塔林。塔林是少林寺塔林是少林寺歷代和尚的墳墓,佛教界有名望。有地位的和尚死后,把他們的骨灰或尸骨放入地宮,上面造塔,以示功德。塔的高低、大小和層數的多少,主要根據和尚們生前對佛學造詣的深淺、威望高低、功德大小來決定的。少林寺塔林現有240多座塔,占地面積l.4萬多平方米。歷經唐、宋、金、元、明、清不同年代,是中國現存面積最大、數量最多、價值最高的一個古塔建筑群。塔的層數不同,一般為一至七級,高度約在l5米以下,造型有四方形、六角形、八角形;有柱體、椎體;有直線形、拋物線形;有瓶體、喇叭形。(網摘)
在塔林240多座塔中,唯行正方丈的塔有塔院,這叫功德墻,以彰顯他空前絕后的貢獻。塔林是研究我國古代建筑史、雕刻、書法、藝術史和宗教文化的珍貴寶藏。我在少林寺飄過,雖然有說百聞不如一見,相見不如想念。雖然少林一游讓我很是悵然,作為禪宗初祖的佛教氛圍遠不如武漢歸元寺,景致遠不如武當甚至東方山——我以為。雖然……但是我還是覺得這飄過真的還是彌足珍貴的——畢竟,人在江湖飄,我就沒挨刀!
網搜:少林寺塔林中的名塔
行正塔(這座塔是新中國成立之后塔林所建的第一座塔,建成于1992年,是少林寺第29代方丈行正墓塔。少林寺歷代的方丈都是由皇帝親自冊封的,自從清朝康熙年間停止冊封后,已經有320年的時間少林寺沒有正式的方丈。上世紀八十年代,為了少林寺對外開放和正常佛事活動的需要,由全國佛教協會以國務院的名義正式任命行正為少林寺第29代方丈。)他是一個在最困難時期拉著驢尾巴為僧眾賣煤糊口、忍辱負重的中堅;他是一個在末法時代保護文物、舍身護法的勇士;他是一個在復興前夜重整寺院、重建秩序的智者;他在威脅利誘面前從不妥協,最終使少林寺完全回到僧人手中,他在黎明前夜先知先覺,提前安排招收弟子,傳承香火,他在溫飽尚未解決之時便迫不及待送弟子到佛學院讀書、為周邊寺院提供資助,召回部分還俗僧人,外請高手……完全是在和時間賽跑。
素喜塔(是少林寺剛剛圓寂的禪師素喜之塔。素喜可以說是少林寺里長老級別的高僧,在佛教界武術界名氣很大,海內外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有幾十位已經是國家專家和大師級的人物。這座塔在他生前就以壽塔的名義修好,預留了地宮,素喜圓寂后下葬在這里。整個塔有濃郁的現代氣息,石雕上有汽車、火車、飛機甚至還有手機和筆記本電腦,也反映出禪宗的入世說和時代說,代表著禪宗的發展不脫離現實不遠離時代。)
小山塔(是明代嘉靖皇帝親自任命的少林寺第24代方丈小山和尚墓塔,嘉靖年間,東南沿海一帶不斷有倭寇進行騷亂,沿海的人民苦不堪言,生命和財產造成了巨大損失。嘉靖皇帝先后三次任命小山掛招討帥印,率領少林武僧去平定倭寇,保障了當地老百姓的正常生活,為嘉獎少林武僧的功德,皇帝還下令在少林寺山門前豎立了兩根旗桿。這座塔的級別也應是七層,上面的塔輪代表著層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