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3日,在一位朋友的鼓勵下,我決定每天輸出一篇文字,至今已堅持了三年,累計輸出652篇文章,46W字。謹以此篇,總結過去三年我因寫作而收獲的成長,并制定未來規劃,繼續寫下去。
1.緣起與覺醒。每個人發生改變都需要一個契機或者理由,有的人是在遭遇了生活中的重大變故之后決定要改變,有的人是經歷了挫折之后默默選擇改變,有的人則是因一個提醒、一個外力推動而改變,比如我。那么人到底怎樣才會改變?我覺得是外力+內力。三年前的某一天,跟朋友聊天,聊到事業與夢想的話題時,ta鼓勵我從每天寫一篇文字開始,想寫什么都行,不限主題,不限字數。我說,好。從第二天起,我便在電腦桌面新建了一個“每天寫寫”的文件夾,開啟碼字生涯。每次提起寫作這個話題,我都會由衷感激這位朋友,ta就是那個外力,推了我一把,讓我從“靜止”轉變為“運動”,從此一發不可收拾。以上是外力,那內力是什么?內力是我打心底里寫作的沖動與欲望,即,我本就想寫作,只不過自己沒發現這項潛能。上初中時,我有一個粉紅色本子,在那個情竇初開的年華,我會寫一些類似于散文詩的文字,當然,難免無病呻吟;上高中時,我有一個小小的便簽本,心情不好了,心情極好了,靈感突然來了,都會拿出來寫一寫,記得在某次語文課前分享時我還專門以自己的心情日記為主題做了一次演講;上大學時,社交媒體開始興起,我會將自己某個階段的感想總結一下發布至網絡。現在回想起來,其實“寫作”這顆種子早在十幾歲時就種下了,再往前追溯,這點寫作的基因可能遺傳自我的父親。爸爸是一個嗜書如命的人,不僅愛看書,也愛寫點隨感,印象中,他在家大部分時間都是低頭看書的狀態,家里到處都是盛書的紙箱子,單新華字典就足足有十幾本,散布在家里各個角落,用爸爸的話說,他希望遇到不會念的字隨處都能翻到字典。以上是內力,在外力的牽引下,寫作的原始欲望轉變為實際行動,我也真真切切地在這個寫寫寫的過程中受益。
2.寫作帶給我的改變。
(1)在職場中慢慢積累起“小優勢”。除了臨場發揮的口語表達之外,職場寫作是每個職場人都要一遍遍經歷的“必修課”,通過每天寫東西,我發現自己在處理跟文字相關工作的時候更加從容自如。首先,從心理上不抗拒寫文字材料這件事,甚至在接到我感興趣的主題時還會很興奮,很享受寫文字的過程;第二,我摸索到一套寫作方法,即,拿到主題后,我會圍繞主題弄清楚寫作背景、寫作目的及匯報對象,確定方向和主張,然后搭建寫作“骨架”,最后再搜羅素材在骨架上豐富“血肉”;第三,文字類工作的效率有較大提升,用時大概是三年前的一半,這讓我可以又快又好地完成工作任務。當我們在某個領域逐漸積累起“小優勢”,這種優勢會進一步帶給人“小自信”。
最近爆火的國產單機游戲《黑神話:悟空》背后的游戲科學創始人馮驥,大學修的是生物醫學,但他嘗試過之后發現自己并不適合干這一行,他在采訪中講到,想要判斷出你“適合什么”,其實很困難,但大概的方向是,人都傾向于去做那些更容易獲得正反饋的事情,如果有件事,你做起來比別人更輕松、更容易做好,身邊的人都拼命夸你,那么你就可以在這個領域繼續拓展。馮驥一直非常熱愛游戲,將自己的熱愛變成工作很幸福也很幸運。
回歸到職場中,除了特定的崗位技能之外,我們還應該培養自己的通用技能,寫作、演講、PPT美化、數據處理等,都屬于通用技能范疇,而職場寫作是與演講并駕齊驅的“硬核技能”。如果你很想精進自己,但又不知從何開始,那就跟我一樣,每天寫寫。
(2)邏輯思維的回路逐漸清晰。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臨場發揮是大弱項,無論是面試場合還是重要會議場合,在沒有前期準備的情況下突然被提問,通常會兩眼一抹黑。這個問題的本質其實是思考力不足,大腦對問題不夠敏感,見到問題不興奮不激動。但令人驚喜的是,通過三年的寫作訓練,自己的臨場應變能力有所提升,對于社會熱點、工作面臨的難題、生活中偶爾蹦出來的小煩擾等等,能夠很快會形成自己的想法和意見,我欣喜于這種改變。寫作之所以能鍛煉人的思維,是因為每一次“寫”都是在逼大腦“運動”起來,寫之前要思考寫作主題、寫作架構、寫作內容,這個思考的過程對大腦來講就像在做“肌肉訓練”,每天都創造條件讓大腦思考,大腦就在這樣的鍛煉中一點點變強。
(3)能堅持做一件事,便能堅持做更多的事。最近兩年,我感知到自己最大的變化在于“更能堅持”,除了每天寫點東西之外,我還做到了堅持每天運動(快走或慢跑),堅持健康的飲食習慣(少油少糖少鹽、每頓七分飽)并成功減重20斤,每天練字10分鐘,每天聽一篇英文新聞,每天閱讀,等。究根溯源,就是因為我先是做到了堅持每天寫寫,當這一個小習慣成功養成之后,似乎在大腦中打開了一個習慣養成的通道,可以更輕松地養成更多目標習慣。這里特別推薦斯蒂芬·蓋斯寫的《微習慣》一書,獲得的啟發是我們可以給自己安排一個“容易到不可能失敗的任務”,比如,該書作者給自己定的目標是每天只做一個俯臥撐、每天只寫50個字,讓自己毫無心理負擔地完成當天目標,然后如果有多余的時間再多投入一些精力,多出底線目標的任何努力都算當天賺到的。微習慣迎合了人類大腦的兩個傾向,一是“趨易避難”,設置一個容易到不可能失敗的小目標,不給行動設置準入門檻,二是對“正反饋”的強烈渴望,每一次目標任務的完成都是一次獎賞。再加上“時間”這個發酵劑,好習慣便順其自然地融合到每天的工作和生活中。當然,這里有個小心機,就是你會發現,由于我們定的目標太低了,一旦付諸行動,每天都能超出預期目標——拿俯臥撐舉例,已經從工作中暫時抽身出來,已經擺好了俯臥撐的姿勢,只做一個太虧了,那就多來兩個!
關于“堅持”這個話題,我還有個觀點,真正能夠堅持下來的事情其實談不上什么“堅持”。能夠長期做一件事,靠的不是意志力,而是我們能從做這件事中嘗到“甜頭”,即,做這件事一定是對我們有好處的并且我們意識到了這些好處,才能所謂的“堅持下去”。拿寫作這件事舉例,從上學時候寫作文到上班之后寫報告,大部分人會覺得寫東西無比痛苦,讓人頭禿,那些堅持寫作的人是極端自律嗎?他們是超級能吃苦嗎?并不是。而是通過寫作這項“勞動”,能夠摘得“果實”。堅持寫寫寫,除了帶來上面總結的幾大好處,我還能從每一次“完成”中收獲滿足感、成就感和獲得感,羅振宇在宣傳他的《閱讀的方法》時有一句話很受用——做一點小努力,讓自己很滿意。對我來講,每天完成一篇文章,就是自己做的小努力,完成之后大腦分泌的內啡肽能讓人產生幸福感。另外,通過寫作可以冷靜分析問題,排解不良情緒,還可以把當天聽到看到學到的“令人哇塞”的東西記錄下來強化記憶,還能像曾國藩一樣日日復盤,等等,好處無窮。所以,當你意識到寫作的好處,就自然能“堅持”寫作,正所謂“知到極處便是行”。
3.下一個三年,以作品心態將舒適圈向外拉伸。
(1)以作品心態對待每一篇文字。過去三年,雖然每天都有寫作的意識也有寫作的行動,但并沒有對自己嚴格要求,只是寫出來就好,進步不大,根據粥左羅老師的建議,我決定以“作品心態”去寫,從選題、組織素材、搭建框架、打磨論點論據,等等各個方面用心對待每一篇文字,每周捧出一個作品。
(2)在舒適圈邊緣“勁歌熱舞”。《認知覺醒》里面提到過一個關于“在舒適圈邊緣踮踮腳”的成長理論,大意是,人成長最快最有效的路徑是找到自己的能力邊界,也就是圈定舒適區,并給自己設置一些稍稍超出能力范圍一點點的目標,通過不停地小步前進,日拱一卒,每天積累小勝利,拉長時間,取得進步最大化。對應到我的寫作方面,通過三年的寫作練習,我已具備了把每天生活中搜集到的素材加工成文章的基本素質,但過去是自由選題,東一榔頭西一棒槌,自己定寫什么,這對我來說已經屬于舒適圈以里的內容,接下來,要挑戰舒適圈稍稍以外的內容,每周精選一個主題,打磨一件作品,在公眾號發布,并準備好接受:僅個位數的閱讀量、零反饋或負面打擊式的反饋。
因此,接下來,我有兩個計劃:
(1)以周為單位,每周固定一個選題,每天圍繞該選題輸出觀點,把每一個觀點打磨好,每周形成一篇高質量文章。
(2)嘗試開通并運營個人公眾號,發布打磨后的“周作文”,結識更多有相同志趣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