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記憶中的每年的清明節都是淅淅瀝瀝,仿佛一個從不失約的奔赴。
今年,難得天高云淡,或許是因為清明雨都趕在昨天夜里下了。那雨下得悄無聲息,只在清晨的泥土里留下些微濕潤的痕跡,像是時光輕輕掠過時不小心滴落的淚。我站在窗前,望著遠處山巒的輪廓在晨光中漸漸清晰,忽然想起少時讀過的詩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那落花,想必已被昨夜的雨打落了不少罷。
一大早,朋友就在群里呼喚:走,找一個半山,看落花,聽雨聲。我望著手機屏幕上的文字,想象著山間落英繽紛的景象,卻因手頭瑣事纏身,終究未能成行。人生中有多少這樣的邀約,我們因各種緣由錯過,而后只能在想象中勾勒那些未曾親歷的風景。唐人王維有詩云:"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這般閑適,于今人已是奢侈。
中午時分,另一波朋友又在邀約,去一個人靜山空的河邊燒烤。這次我應了,帶上丈夫,領著孩子,驅車前往。車子在鄉間小路上顛簸,時而穿過一片竹林,時而繞過一方池塘。孩子趴在車窗上,對窗外的一切都感到新奇,不時發出驚嘆。我想起自己小時候,也曾這般對世界充滿好奇,那時眼中的一草一木都閃爍著奇異的光彩。如今歲月流逝,這種純真的驚奇感已漸漸消磨殆盡,唯有通過孩子的眼睛,才能重新捕捉到些許。
在走過許多彎路之后,我們終于到達目的地。伙伴們早已搭好帳篷,拿出各種美食,品的品,忙的忙,場面熱鬧非凡。河灘上散落著幾塊平坦的巨石,被陽光曬得微微發燙。我尋了一處坐下,看著一地的鍋碗瓢盆,看著裊裊的炊煙升起,瞬間忘了俗世紅塵,忘了昨晚熬到兩點也未完成的方案,忘了口袋里總也差一點的銀錢。
河水清澈見底,偶爾有幾尾小魚游過,攪動水底的細沙。對岸的山坡上,幾株野桃樹花開正盛,粉白的花瓣隨風飄落,有的落在水面上,隨波逐流,有的落在岸邊,與青苔為伴。這景象令人想起陶淵明的"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千百年過去,自然的美依然如故,只是賞景的人換了一茬又一茬。
美食,佳人,孩子……陽光,沙灘,游魚……這些簡單的元素組合在一起,竟構成了人間至味。我們常常追求復雜,卻忘了最珍貴的往往是這些樸素的歡愉。莊子云:"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人的需求,原不必太多。
忙碌之余,這樣的小憩是多么珍貴。近來肩酸頸痛,頭暈腳麻,這些亞健康的信號不斷提醒著我:歲月不饒人。曾經以為衰老是遙遠的事,如今卻如影隨形。孩子在一旁嬉戲,青春的氣息撲面而來,而我已能清晰地感覺到時光在身體里留下的刻痕。不管我愿不愿意承認,歲月終是悄無聲息地流逝了。
河邊的蘆葦在風中搖曳,發出沙沙的響聲。我忽然想起蘇軾在《前赤壁賦》中的句子:"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人在時間長河中,不過是一粒微塵。那些曾經以為天大的事,那些讓人輾轉反側的煩惱,在自然的廣袤面前,顯得多么微不足道。
夕陽西下,我們收拾行裝準備歸去。孩子玩得盡興,臉上沾著燒烤的醬汁,卻洋溢著滿足的笑容。歸途中,他靠在我肩上睡著了,呼吸均勻而平靜。我望著車窗外掠過的田野和村莊,想起白天看到的落花,它們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無怨無悔地凋零。人生亦當如此,該綻放時盡情綻放,該凋落時坦然凋落。
回到家中,夜色已深。推開窗戶,一陣微風拂過,帶來遠處泥土和青草的氣息。天空中繁星點點,靜謐而深邃。我想,人生或許就是這樣,在忙碌與閑適之間,在得到與失去之間,尋找屬于自己的平衡。正如那清明時節的雨,該下時便下,該停時便停,不執著,亦不抗拒。
今夜的星空下,有多少人如我一般,在回望白日的歡愉時,也想到了生命的短暫與永恒?那些歡笑與嘆息,終將如落花般消逝,唯有山河大地,依舊在時光的長河中靜靜佇立,見證著一代又一代人的來去。
或許,生命的意義不在于我們擁有多少,而在于我們是否真正活過;不在于我們記住了多少,而在于有多少時刻,我們曾全然地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