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成事的能力用時髦一點的話來說就是執行能力,即執行力。把家中收拾的井井有條,一口氣寫完一篇論明據足的論文,迅速找多個朋友借到錢解了燃眉之急,帶領小伙伴們完成一個重大項目,帶領一千人冒險奇襲打了個勝仗,帶領一個國家完成了一次全面改革,都叫辦成事,都叫執行。
執行力問題古已有之。智囊型的人才只能做參謀,不能做統帥或者君主,就是因為缺乏執行力。宋代朱熹也曾經和儒家的事功派陳亮、葉適爆發過爭論。張居正棄用海瑞等清流而重用循吏,同樣是因為循吏能辦成事。到明末,士大夫階層在滿清騎兵前土崩瓦解,更是引起時人“平時袖手談心性,臨難一死報君王”的痛斥和譏諷。歷朝歷代皇家的外儒內法,說到底也是因為法家行之有效。畢竟,辦成事,達成目標才是最根本的。
正義能戰勝邪惡并非因為正義本身,而是以正義為旗幟可以動員更多的人、更大的力量,否則,無論多正義也沒用。畢竟,優勝劣汰、弱肉強食法則才是一切的主宰,是造物主給生物界設定的最根本的規律。
執行力包括四個方面,一是正確的目標,二是可行的方法,三是影響他人的能力,四是去做just do it,五是毅力和堅持。
正確的目標比較容易有,目標也總是會變化和修正,只要選定的領域不是死胡同就好。當然,就今天的創業者來說,正確的領域即風口,決定了創業的艱難程度和成功后的規模。
可行的方法就比較難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辦事的人要綜合各方面因素,依靠自有知識和經驗做出判斷,還要在執行過成功不斷試錯,改善方法。
影響他人的能力更難。怎么讓小伙伴們全力為你設定的目標努力?怎么讓合作方樂于支持你?靠暴力脅迫?靠身先士卒?靠物質激勵?靠宗教式洗腦?靠對美好未來的承諾?總之,你要給人家一個跟你干的理由,還得讓人家玩了命的干活。這絕對是一門藝術,絕大部分人都沒有這門藝術。
去做just do it也很難。人都懼怕未知、貪圖安逸,喜歡已有的東西,要讓他自己改變現狀有違本性,太難了。朱元璋、李自成、洪秀全都是實在混不下去了才揭竿而起。今天,那些舍棄現有條件去創業,走向為止的人都是英雄。
正確的堅持是最難的。要辦成大事都要有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一個個行動做出后,難免出現達不到預期的情況;因客觀情況導致目標岌岌可危也很常見,比如企業資金鏈斷裂。在走向成功的重重迷霧中,你不知道走多遠才能成功,也不知道腳下的路是否正確,不能堅持到底要失敗,堅持走在錯誤的路上要在承受痛苦后失敗。這個過程最考驗人的意志,也最考驗人的智慧,是對人的智慧和意志的極端考驗,也可以說是對人能力極限的最頂級的考驗。
要成就千秋功業的人,你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