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著真誠而又愉快的生活,既不瞻前也不顧后,只是源自內心把走過的路記錄下來,不管將來如何,一定把現在的事情做對。
五月,我讀過的書,梳理如下:
01《王君與青春語文》王君著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43萬字
現在,閱讀王君已經成了很多語文人的生活習慣,從王君的文字里,我們總能感受到她蓬勃的生命熱情,感受到活著的快樂。
這是一本關于王君老師成長的書,雖然里面好多文章以前都讀過,但再一次的細讀,還是帶來不一樣的收獲和思考。王君老師的成長,濃縮在她不斷學習、不斷超越自我、不斷超越學科教學的求索足跡中,她用一種美麗的生命狀態,見自我,見天地,見眾生。書分為四個篇章,即“青春無悔——我的成長之路;青春求索——我的教育理想;青春之歌——我的課堂實踐;青春回眸——我的社會反響?!彼呀谭ó斪魇腔罘?,她把作文當作是做人,上接地氣的課,做接地氣的事,做接地氣的人,修一顆高貴而謙卑的心。
在這里,你會更加明晰“青春語文”的內涵,“青春”是一種狀態,與年齡無關,它是課堂的、生命的、生活的狀態,做教師也好,做人也罷,永葆青春的激情和夢想,用青春的活力和動力,去教知識、教能力、教智慧、教情懷,靈性閱讀,生命寫作,滿懷激情地去生活,從而展示我們詩意蓬勃的生存狀態,折射出單純卻豐富的生命。
這是不是每一個語文人的夢想?!
02《不寫作,枉為人》潘新和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6.7萬字
潘新和是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的教授,博士生導師,首創“言語生命動力學表現——存在論”語文學,這本書是他的語文學術隨筆。
他在序里說,維持肉體生命的生存,是動物性需求;精神生命的滋養、存在,才是人性的需求,精神生命是以精神創造的成果呈現的,而精神創造,主要是以言語表現——寫作的形態展示的。我思故我在,我寫故我存,人因表現而存在,因立言而不朽,只有寫作,能使短暫的生命超越時空。所以,“不寫作,枉為人?!?/p>
這個觀點乍一看,有點啼笑皆非,可細細一讀不無道理。作者從理念、寫作、閱讀、測評、治學五個方面加以闡述,人是符號動物,傾聽和閱讀,說話和寫作,使人與社會、自然、世界融通、和諧,使人更像人。
讀這本書,你會發現,是寫作讓我們找到一個更好的安身立命之所。
“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p>
所以,寫作真的是生命最好的存續方式,不寫,真的是“枉為人”了。
03《我的青蔥時代》季羨林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6.9萬字
“當年我的狂妄居然得逞,北大和清華都錄取了我。我為了夢想留洋鍍金,選中了清華,成了清華的學生、校友。我生平值得驕傲的事情不多,這是其中之一?!?/p>
從濟南到北京,季羨林的人生逐漸呈現出大學生活特有的青蔥和美好,乃至于作者在耄耋之年回憶這段青蔥歲月時,仍對自己選擇的道路堅定不悔并深感欣慰,這本書敘寫的就是季羨林在清華的點點滴滴,從中既可以看到一位大儒年輕時的真實生活,也能看見陳寅恪、吳宓、錢穆、朱自清等學者的言行氣度,對于理解或研究中國現代教育史、季羨林生平和清華大學的校園文化,均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世事如白云蒼狗,變幻莫測,但季老的文字氤氳著脈脈溫情,“一個人既然舞筆弄墨,就應該對讀者敞開大門,讓他們盡可能地多了解自己?!?/p>
這里的每一篇文字包括簡短的日記,給我們呈現的是一個最本真的作者。
04《梁漱溟先生論儒佛道》梁漱溟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5.7萬字
梁漱溟是我國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被譽為“國學大師”,一生致力于研究人生問題和社會問題,是現代新儒家早期代表人物,有“中國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稱,美國五星上將馬歇爾曾說,在梁漱溟的身上他看見了甘地。
梁漱溟則自稱“是一個有思想,又且本著他的思想而行動的人”,他把孔子、孟子、王陽明的儒家思想、佛教哲學和西方的生命哲學粘合在一起,把整個宇宙看成是人的生活、意欲不斷得到滿足的過程,提出以“意欲”為本,認為“宇宙實成于生活之上,拖乎生活而存”。
儒佛道自古以來是三家之學,人們把這當作是系統的知識來講解,或作為哲學來研究,然而,梁漱溟卻認為這三家其實都是教人怎樣修為、涵養的,其根本宗旨是“力學實踐”,并道出了儒家修養實踐的具體方法。
這本書初讀有點困難,可讀著讀著思著思著也能了悟一二了。
05《汪曾祺論沈從文》汪曾祺著廣陵書社出版發行15.4萬字
這段時間教學沈從文《云南的歌會》和汪曾祺《端午的鴨蛋》,鑒于他們師徒的關系,讀這本書剛剛好。
汪曾祺在西南聯大時拜沈從文為師,他曾不無自豪地說:“沈從文很欣賞我,我不但是他的入室弟子,也可以說是得意高足?!?/p>
在這本書中汪曾祺對沈先生的作品、人品作了高度的評價,讓我們透過文字,認識了一個“熱情的愛國主義者,一個不老的抒情詩人,一個頑強的不知疲倦的語言文字的工藝大師”。
沈先生說:“我有自己的生活和思想,可以說皆是從孤獨中得來的。我的教育也是從孤獨中得來的?!惫陋毑皇菈氖?,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孤獨造就了沈從文。
讀此書,你會收獲很多,沈先生對汪曾祺的教導,亦是對每一個讀者的教導,比如在寫作方面,“要貼人物來寫”;在生活方面“千萬不要冷嘲”,即使在嚴酷的現實面前,也不能覺得“世事一無可取,也一無可為,一個人,總應該用自己的行動,使這個世界美好一些,在任何逆境中也不能喪失對生活的愛和熱情。
讀來,頗為受益。
06《我們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余華著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3萬字
這是余華十年首部雜文集,從中國到世界,從文學到社會,余華以犀利的目光洞察時代的弊端,以戲謔的文筆戳穿生活的表象。區域之間的不平衡,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個人生活的不平衡,甚至夢想都不平衡,在這個巨大的差距里,誰守得住良心,守得住理想,誰就守得住美好的生活,環境的差異里,精神陣地才是至關重要的。
余華1983年開始寫作,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兄弟》等,他將語言的精致與樸素,內涵的冷靜與熱情,情感的溫暖與寒涼,幾近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一個躲在麥田里逃避父親懲罰的孩子,曾是江南小鎮上的牙醫,最終成為當代的小說大家。
讀這本書不由想起易卜生的一句話,他說:“每個人對于他所屬的社會都負有責任,那個社會的弊病他也有一份?!?/p>
由此看來,我們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也就不足為怪了。
07《我敢在你懷里孤獨》劉若英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2.3萬字
“唱過一些歌,有紅的,有不紅的;演過一些戲,有好的,有不好的;出過幾本書,都是誠實面對自己的字句。感覺做過很多事情,卻仍感覺不足夠感恩生命?!边@是奶茶劉若英說給自己的話。
一個人身上會有很多標記,卻又不停地轉移,如同季節輪換,看起來,周而復始,其實,一春有一春的花,凋零和生長層層累積出今天的樣子。
“這幾年對我來說,變化挺大,有新發現的人生,也有不適應的世界,然而,不管怎么變化,只要能安靜坐下來寫點心得,我都是沾沾自喜的?!?/p>
因此,喜歡劉若英,不是她人生的哪一個階段,而是她整場花開的過程。她是歌手,又不同于歌手,是演員,又不同于演員,很多人聽著她的歌看著她的戲度過青春歲月,卻不知道她在唱歌和演戲背后葆有的“孤獨”。
奶茶的每一段人生旅程,都在體驗“生命,是孤獨的存在?!?/p>
因為,有獨處的能力,才有熱愛的能力。
讀這本書,奶茶只有一杯,冷冷熱熱,醇醇淡淡,都在里面。
08《我是即將到來的日子》熊培云著新星出版社10萬字
熊培云,時代評論家,觀察者。1973年出生于江西農村,畢業于南開大學、巴黎大學,主修歷史學、法學和傳播學?,F任南開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這本書,輯錄了作者對愛欲、媒介、美和正義等方面的思考。它們以詩或以“詩評論”的形式呈現,揭示了人性的幽暗和光亮。
當人們喊出“文學已死”的時候,作者在逃向它,并相信上帝的語言就是文學的語言,上帝不是真理,是意義,而文學的價值就在于生產和捍衛意義。
伴著網略文本的興起,與詩歌一起被送上手術臺和被告席的還有廣義的文學。
“那時,我們有夢,關于文學,關于愛情,關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們深夜飲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夢破碎的聲音?!北睄u的《波蘭來客》最能表達作者對當今文學地位的感受了,但不管怎樣,真正讓人終生受益,恩澤靈魂的還是文學。就像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里寫的那樣:等到人類坐一等車廂而文學只能擠貨運車廂的那一天,這個世界就完了。
所以,一定要堅持讀讀詩歌,讀讀文學。
其實,這個月,不僅僅讀這八本書,還有《奧巴馬傳》和《列夫·托爾斯泰大傳》,這個月因為讀的多了,寫,就相對少了些,把這兩本書續到六月吧,六月一定要多寫寫。當讀書成了生活的目標,整個人就變得簡單起來,工作的事情一完成,剩下的就是獵尋閱讀的書目。
愛默生曾說,當我們追求正向有節律的生活時,我們就會塑造出一種光明而對別人有感召力的命運。不論我的命運對別人有沒有感召力,但我知道,當一個人能使精神升華時,其人性中的負面因素也會隨之轉化為正向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