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時刻都在進行選擇,只是你很少在意過它。
? ? ? ? ? ? 2017,9,2? ? ? ? 星期六? ? ? ? 陰
壹
從小就被長輩灌輸一種思想,上課認真聽老師講,考試要考好,多讀點書,找個好工作,長大以后一定要比父輩強,成為一個有出息的人。
通常父輩實現不了的,都希望我們能做到,這也許是一種綁架,可哪個父母不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呢?
所以我們在一次次被動的選擇下努力著,等到叛逆期,自主意識變強的時候,才開始掌握話語權,擁有自己的選擇。
可這個時候又會聽到外人的勸告:“作為過來人得告訴你,這件事你應該怎么做,怎樣做得更好,別像我當年那樣考慮不周,因此你一定要想清楚,別等到將來后悔。當然,最終如何選擇還是在于你自己。”
看似說了一大通,其實都是模棱兩可的話。既想顯示出自己豐富的人生閱歷,又怕你真要選擇他給的建議,等到將來某一天后悔來埋怨他。
所以,這種建議基本沒什么營養,因為那只是別人的經驗,根本不足以支撐我們的人生。大道理那么多,我就只想在自己的世界里玩玩,圖個開心而已。
何況并不是每個人的意見都值得傾聽,也不用試圖活在別人眼里的成功。只有符合自己所定義的成功,才算不忘初心。
如果非得聽建議,那么在三觀相對一致,能理解和認同你的人中選擇最有價值的意見,或者是請在那個領域具有一定權威、取得成功的人指點一下。
不過,大多數人在做抉擇之前尋求建議,最真實的一點就是想獲得支持和鼓勵,而不是讓別人教我們怎么打退堂鼓。
就好比一個女孩在選擇A或B的時候,她心中其實早有定論,只是在跨出那一步有點猶豫不決,但你非得不斷權衡利弊,分析結果,可能性沖突,那她還不得想:老娘真有那么傻,這點都看不透嗎?怎么鼓勵下就那么難呢?
貳
考試時最怕的是選擇題,更可怕的是多選題。看每個答案似乎都挺健康,偏偏有些答案有隱疾,還找不出毛病。
所以很多時候,選擇對與錯是個概率問題。
誰也說不準選擇之后會怎樣,只要基于內心,能夠承受相應的代價,就是明智的。也不必過后抱怨:如果我當時不這么選擇就好了,真是蠢得死。
因此,選擇了就得積極面對,除了自己的出生是命中注定,其他都可能通過后天努力,在一次次選擇的過程中得以實現。
那么,在做任何決策之前都需要極為慎重,認真問自己幾個問題:我有怎樣的資本供于選擇?我這么選擇的需求是什么?我選擇之后又該怎么做?
比如,我是一個水準很高的讀者,需要在閱讀上獲得愉快的體驗,因為這篇文特別有意思,很吸引人,所以我看完之后一定要點個贊,關注他。
分解來說:
我有怎樣的資本供于選擇?
通常來說,一個人的能力與本事在絕大程度上決定了他選擇的起點與范圍。很顯然,一個985或211的畢業生就要比普通高校的畢業生的起點和機會大很多。而這個根源在于你四年前高中的時候,是選擇認真學習,還是忙著談戀愛。
當然,學歷只是一個門檻,關鍵在于挖掘出自己的優勢,把擅長的東西發揮到極致,也會有另一番用武之地。
不然“天生我材必有用”怎么會一直流傳至今。
人生畢竟是一場長跑,少年壯志未酬,還是有可能大器晚成的。
我這么選擇的需求是什么?
每個人的需求都不盡相同,讀書的時候,老師總會問我們的夢想是什么?有的人想成為科學家,有的人想成為畫家,有的人想成為醫生。
有些人只想平凡幸福的過完此生,有些人想轟轟烈烈的青史留名,有些人想腰纏萬貫、有用不完的錢,這都源自內心最真實的渴望,是不應該被恥笑。
而每個階段的需求也在隨之發生變化,可能小時候,有一顆棒棒糖就很滿足,長大一點要有固定的零花錢,踏足社會后要實現財務自由。
所謂需求,就是人活著,還有那么一點念想,不然跟咸魚又有什么分別。
我選擇之后又該怎么做?
在每做完一個選擇就有了目標和動力,就像遠方的燈塔,腳下的路可能出現波折,但前進的方向永遠不會變。
如果要成為作者,就得筆耕不綴;如果要成為演講家,就得勇于表達;如果要成為把妹達人,就得不斷學習泡妞技巧。
追求什么,就得往那個方向不斷努力,實現自己的夢想。
不管作何選擇,只要認為是值得追求的,都應該堅持。
叁
通過認識自己,那么選擇就會容易很多。人的差距就在于不能夠全面的了解自己,進而做出錯誤的判斷。就像無頭的蒼蠅,隨波逐流。
善于選擇的人,必定都是目光長遠,具有前瞻性思維。為了現在這個選擇所做的準備,可能規劃到多年以后,甚至影響一生。
生活中細微的選擇,看似無足輕重,卻是天壤之別。也許暫時決定不了命運,可累積到一個點,就演變成截然不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