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手機還未“肆虐”,電視、冰箱、洗衣機、收音機已經是頂了天兒的高科技。
那些年,眾里尋人全靠千里一聲吼。那些年,才真的是“你媽‘喊’你回家吃飯”。到了飯點兒,房前屋后起此彼伏的“吃飯啦”、“***,回家吃飯”的聲音不絕于耳。
那些年,電視節目還沒有這么花哨,過年圍在電視前樂滋滋的看春晚是最美的事兒。
那些年,拜年形式還是一成不變卻親切的登門拜訪,電話都是少用的。
那些年,BB機已經算是高科技手段,想找誰,“呼一下”顯得特別有范兒。然而對方是否看到,看到又是否答復就無法掌控了。
那些年,游戲源自無限創意,一床被子、一個板凳、一套梳妝臺都能玩兒出花兒來。沒了車座子的兒童三輪車可以當滑板,在鄉間小路肆意馳騁,偶爾開啟“泥地模式”卻因腳蹬動力不足而被人抓到。河溝里撈起一把河泥,加幾塊石頭就可以蹩水壩,下不了河的也會撿兩個石頭打水漂。
看著石頭耍著“水上漂”的功夫一溜煙兒跑出老遠,留下幾點蕩漾的波紋,臉上滿是得意。偶爾來個“不服來戰”的主,倆人恨不能把河邊兒的石子兒都丟沒了,再或是自家的“千里飯吼”隱隱傳來,才不得不悻悻離開。
若是趕上找不到小石子兒,拎上幾塊大石頭打水花也是不錯。只是這就苦了水邊兒的人,還沒鬧明白怎么回事兒,劈頭蓋臉的大水點兒就下來了。等反應過來再回頭找人,自知闖了禍的熊孩子早就沒了影兒。
那些年,老師點名還習慣于“戴眼鏡的那位同學”,而非“不戴眼鏡的那位同學”。對于上課玩兒手機這種事情,簡直聞所未聞。上課看大書、早戀、逃課才是老師們所要面對的嚴重問題。
那些年,還用不著反高科技的手段,學生單線兒聯絡全憑手動。若是趕上老師眼尖,一張張不大的小紙條兒真是無處遁藏。
那些年,還沒有那么多加不完的班,那么多的臨時會議,那么多的臨時工作。
那些年,下了班一溜煙兒跑回家,叫上幾個事先約好的狐朋狗友、男女閨蜜玩耍一番,擼個串子可謂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無需說加班,下了班領導的影子都看不見。真的是可以很拽的說一句:“你找我,你找我,你找我呀!找不著吧!”
別說,那些年沒有手機的日子還真沒覺得哪里不方便,反而自在許多?;乜茨切┠甑纳钸€真是“哎呦,好屌哦”。
倒是如今,手機在手,說走就走的生活雖然不錯,可細品起來還真不知道是我們掌控手機,還是手機掌控生活。
讀不完的廣告,發不完的朋友圈,刷不完的微博,看不夠的雞湯。想跟朋友一起玩耍,結果須臾寒暄后竟是相顧無言,低頭看手機。以往的家人吃飯似乎總有聊不完的往事,說不盡的話題,可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手機登上了餐桌。
餐前朋友圈,吃飯曬照片,吃完還不走,掏手機付錢。
一家三口吃飯,年輕的父母玩兒著手機,孩子爭著搶著也要玩,已經可以算是有效互動。若趕上爹媽已經到了接受不了智能手機的歲數,就只能是孩子低頭玩兒手機,爹媽大眼兒瞪小眼兒的場面了。
鄧爺爺說,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如今,高科技也是一樣。字兒可以認不全,數字可以不會查,但說到玩兒游戲,娃兒們可都是個中高手。智能手機OR Pad早已成為帶娃標配。娃兒不聽話了,哭了、鬧了、煩了、困了、手機上陣還真是方便無極限。
尤其沒有時間看孩子,自己想干點兒旁的事兒的時候,手機的高性能就凸顯了。隨便找個游戲,花花綠綠的屏幕就已經夠寶寶們玩耍一陣子了。
以前,孩子心中的偶像是科學家、警察、身邊的可移動百科全書。現在,想在孩子們心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沒有點兒游戲底子?難!
遙想當年,其實也就是一兩年前,本姑娘在小侄子心中的偉大形象就是靠高超的《植物大戰僵尸》戰略技術及完美對稱形的排兵布陣奠定的。
那時,閑來無事,跟小侄子聊天。這娃兒一副“你是 SEI 呀”的表情,囧得我滿心滿臉。好在后來,見他植物大戰僵尸徘徊在某管卡,當下力挽狂瀾,一次通過。這娃眼中立刻閃爍出無限崇拜。這種崇拜在日后助我收服小侄女的的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有了小侄子的經驗,后來每每教育比我略小、不好好學習的孩子們,我都會從他們喜歡的游戲聊起。盡管咱不是大神,起碼有些等級也是有大神帶上去的,說出來甚是有面兒。當然,等級是大神帶上去的這話咱當然不能跟娃兒們說。
喜悅的同時,伴生問題也悄然出現。
大學時候,一位老師跟我們聊天的時候提到,有天她回家,家里兩歲的娃兒跟她說了一句“我脖子疼”,差點兒沒把魂兒嚇飛了。兩歲的娃兒,自己在家玩耍了一天的Pad。估計,這老師以后都不敢再讓娃兒碰這些游戲設備。
先不說老師家這娃兒,游樂園、公園可見玩耍的寶寶們也日益變少。放假,孩子們窩在家里,宅男宅女比重持續增長,就連戀愛都呈網絡化趨勢,雖有成功,見光死也不在少數。促膝而談越來越少,點贊賣萌已成常態。
本來想靜靜,一個電話來襲,又無處遁藏。不接電話,事后定有八方詢問來襲“電話呢?”“為啥不接?”“為啥不帶?”“為啥不充電?”。
如果說早些年滿大街跑,誰想找都找不到,沒人會覺得“這人沒守在電話跟前兒等我找他”是多大個事兒。但如今,要是哪個電話沒接到不發個短信問問咋回事兒,或沒帶手機,就絕對是個罪過。
拿著手機,最初覺得聯系你我他。后來發現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兒,你還是你,他還是他。朋友之間電話也沒多到哪兒去,煲電話粥的也還是那幾個?!芭R時”事項多了起來,“最愛”你的還是領導。
本來休個星期天,正在超市里買著胡蘿卜,突然一通電話,領導說有個小會要開一下。心里大叫著“OH NO!”帶著一身的悲催跑到單位,結果領導說了兩句話,約有半個小時,傳達一下上層的旨意,然后說“散會”。
恐怕超市里那根已經挑好的胡蘿卜早就成了別人家的盤中餐,而你,不得不帶著這半個小時的糟心度過接下來的周末。似乎區區一個電話過來,整個人都不好了。
真的是應了那首歌“不論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
都說信息時代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但“距離產生美”這句話的可運作空間還是很大。要是所有人都近了,陌生人跟朋友的區別在哪里?手機聯系著未曾謀面的“他她它”,手機下卻幾年不回家,聯系人更新一回又一回,壓箱底兒的也就那幾枚。只是怕,壓箱底兒的那幾個,年頭多了或是忘了,或是發霉,彼此跟不上腳步,可就成了路人。
網上不是有一句話么,“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我在你身旁,你在玩兒手機”。
So,你現在是:看手機呢,看手機呢,還是看手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