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原是沒有時間流過的故事/在那個與世隔絕的村子/翠翠和她爺爺為人渡船過日/十七年來一向如此;
有天這女孩碰上城里的男子/兩人交換了生命的約誓/男子離去時依依不舍的凝視/翠翠說等他一輩子。
等過第一個秋等過第二個秋/等到黃葉滑落/等等到哭了為何愛戀依舊/她等著他的承諾等著他的回頭/等到了雁兒過/等等到最后竟忘了有承諾。
一日復一日翠翠純真的仰望/看在爺爺的心里是斷腸;
那年頭戶對門當荒唐的思想/讓這女孩等到天荒;
那時光流水潺潺一去不復返/讓這辛酸無聲流傳。
這曲子為什么要叫做等等等等?許是因為翠翠最終的結局是像爺爺那樣守住擺渡的崗位,苦戀并等待著儺送的歸來。
“我知道這以后,以后的以后,可能再見不到你了,只是那時候,極不愿意承認,這念頭。于是我轉身后,轉身了以后,那背影在這么多年以后,還能夠鮮活的,在我的眼眶中,微微顫抖。”——這許是翠翠心中的歌吧,她明知這等待將會是無疾而終的,但她還是堅定的選擇等待。她選擇用等待這種神圣之至的儀式來默默地發泄自己內心濃郁之至且又積淀許久的情愛。
其實在我看來,無論是儺送還是天保,都是可愛至極的人,可愛到盲目,可愛到極端,可愛到消沉,可愛到悲哀。
他們是如此的鄙俗,鄙俗到像所有人一樣在一份愛面前不知所措;
他們是如此的簡單,簡單到用決斗來解決毫不遮掩的感情,卻不知這決斗背后蘊含的其實是濃情;
他們是如此的純粹,純粹到用離開來面對糾葛,卻不知這離開傷害了更多。
這鄙俗、這簡單、這純粹,卻恰恰是我們所欠缺的吧。
沈從文先生說:“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領導讀者去桃源旅行,卻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個小城小市中幾個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牽連在一處時,各人應得的一分哀樂,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
好了,這便是了,這便是我們看到這本書之后對其頂禮膜拜且又難以割舍,心痛不已卻又如骨鯁在喉的原因了。這書里寫的就是最本真的我們。
佛洛依德先生把人的外在表現分為自我本我和超我,分別解釋為本身內心的自己,現實中我們表現出的自己,和想要成為的自己。
但佛先生在多數情況下認為所謂自我大多是貪婪的、物欲的、不斷索取的。
我認為其實不然,若我們也有桃花源,那貪婪有何用?
年少的翠翠便是我們心中的桃花源,她教會了我們何為情,何為愛。
讓心,留在少年,是多么的美好,關于未來,讓它切莫走近。
切莫走近/讓它是云煙;
到我的夢里來/到你的夢里去;
我愛過的人/愛過我的人;
讓他永遠是云煙/永遠是少年;
永遠永遠是夢幻。
愿你我,永保一顆,少年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