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9日創玩Meet第十五期
分享者:李萬鵬
成都虛擬與增強現實協會秘書長,優聚+創始人
記得去年7月中旬,創玩正式上線,8月5日,線下第一次Meet,到現在,創玩一歲了!
所以特意在創玩第十五期Meet邀請了成都虛擬與增強現實協會秘書長,優聚+創始人,也是創玩的創始會員,李萬鵬,來分享他創業九年走過的那些坑,以及那些珍貴思考所得,算是一個輪回的紀念。
從無知無畏開始,跌跌撞撞,用外包養活團隊之余,一直懷揣游戲夢想,堅持游戲應用的開發,到三星全球開發者大賽得到第一名后開始業務的正向發展,品嘗紅利,再到擴張后面臨的困局,最后回歸初心,專注做自己最擅長的事。
回顧九年創業所得所失所悟,鵬哥總結的兩個點,讓我印象深刻:
第一,每一個創業者都應該有一個自己的創業模型,比如,
孫正義利用“時光機模型”進行投資;
馬斯克遵從第一性原理做產品,而物理學思維與方法論就是思維框架;
也許這些大拿離我們太遙遠,也許我們很難達到他們的成就高度,但是他們的思維方式可以幫助我們去建立自己的思考模型。
我相信很多人都在線上購買了學習課程,也看了很多書,但事實上,“沒用!”。
你一定聽過這些話,
“聽過了很多道理,然而并沒有過好這一生”;
“上過了很多課,然而并沒有什么卵用”。
為什么?
人大腦的思考模式,95%做好一個決定,而剩余的5%來說服自己。
所以常規下,我們看了很多書,學了很多經驗知識,其實都是在同一個管道內學習,不可能打破自己的思維慣性和局限。所以當我們想要更往上走,就需要找到自己的思維模型。創業也一樣,我們需要找到自己的創業模型。
舉個例子,喬布斯做產品的模型,一直都是科技與藝術的結合。以前他的員工告訴他,做一個電腦內部看不到的組件,不需要那么藝術,但是喬布斯卻堅持在用戶看到和看不到的地方都要體現蘋果產品的設計和藝術,也才有了蘋果的今天。
所以,你會發現很多創業者,無論是踏上創業這條路,還是在過程中的決策,都是隨機的,這樣也許可能會成功,但是大部分都會出現問題,甚至失敗。所以我們在創業初期就需要找到自己的思考邏輯和創業模型,這是基礎。
比如達爾文的進化論,這個理論在今天的應用范圍可以是第一性原理、自我驅動力等等。舉個例子,精益創業,無論是理論還是書籍都有很多,但是我們去研究它的本質,就會發現,精益創業的理論基礎就是達爾文的進化論。
當找到我們自己的模型后,就需要刻意練習,并建立反饋流程,也就是出現問題后,及時優化改進。
類比,我們去看一本書,或者學習一個知識點,也是同理,先看完,找到書的構架,和它的內在邏輯本質,提取出來,在生活工作中找到應用這種邏輯并有所建樹的人去印證,最后自己去加以應用修正。
第二,好的商業模型,都是長出來的,不要強行布局生態。
最近的例子就是樂視,一開始以影視版權作為創業出發點,是具有極強的版權優勢的,如果深耕視頻網站,以及后來長出來的樂視電視,占據家庭的主要入口,也將會有非常好的業績和發展優勢,甚至樂視的云計算也是在視頻業務基礎上發展出來,算是在垂直行業深耕往基礎建設走的優勢。但是當樂視往汽車走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越來越偏了。
逆天而行,強行布局,就像自然環境一樣,一旦打破,就會被自然反作用。
所以如果你擁有一個模型,給予幾條核心的規則,這個公司的業務自己就會長出來。
這一點,在創玩身上也很明顯。一開始,我們是想過很多業務種類,但是真正一直堅持下來的就是三點,第一,我們的對象就是創業者, 第二,我們提供的內容也好活動也好,必須對他們有用,第三,付費制。
而在這個規則基礎上,除了一開始的Meet活動,創玩的業務都是在用戶的需求上長出來的,每次活動后,都有很多關心創玩發展的用戶提出各種建議,甚至是自己的需求,比如,我們開展的主題培訓,就是一次Meet活動后,參與者提出的,“你們這個分享可以做成培訓給我們公司的員工分享嗎?”。在這樣的正向流動中,作為一個不賺錢的社群,也有了自己更多的業務形態和商業模式。
也正是有這樣的正向循環流動,一個社群才會有活力,才會生長!
致創玩一周年:獨行者速,眾行者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