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總是在被議論,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這么說未免太假大空。
比如,三好學生的名額,入黨名額,評優名額等等名額類;比如,績效考評,個人KPI,城市化指數,GDP增速等等指標類。
這么說還是太過抽象。將就著理解吧。
經濟學的根基假設,沒有之一,沒有這一條假設,經濟學根本無從談起:理性人假設,也稱經濟人假設。此處先摘來一段話,方便讀者理解:“經濟人的假設是說,每個人,包括自然人,家庭,廠商,政府,都在給定約束下追求自己利益的極大化。任何人,都要受資源稀缺的限制,比如收入的限制,時間的限制,價格的限制等。人們只能在這些約束下行事。”
對于大學生而言,首要的是能否順利畢業,直接點,很多人不就是為了那一紙文憑么?所以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你需要正常上課考試還有完成課外學分,這些數字會經過一個加權平均來判斷你是否有資格進入下一階段的學習。
當然,必須承認,文憑的確是重要的,它是一個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標志,不過有趣的是,讀大學很重要,這是已被理論和實踐證明的。曾經困擾無數高考考生的問題并且也一直將持續下去——讀什么專業好?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邁克爾·斯彭博的研究表明,讀什么專業都一樣。
此結論與大多數人直覺是不同的。大學教育所起的作用,只是發送信號,正如同價格在市場發出的信號一樣,即證明我的能力比不上大學的人強,僅此而已。不同專業人的能力并無差異。
再說回利吧。
我曾經對我一個朋友說道:“我覺得做人做事,如果能在增進自己利益的同時,不去侵害別人的利益,那就算得上一個好人了。”誰知她回道:“怎么可能?!”我當時是沒有料到的,她似乎也看出我的困惑:“在一個組織,一個團體里,資源那么有限,勢必要發生你踩我上位,或我踩你上位,多少是會侵害到。”
沒錯,資源如此稀缺,誰不想過的好一點,這樣推下來,順理成章。
可我始終隱隱認為哪里出現問題,但想不明白,利益對人的吸引究竟有多大?
說來很巧,在飯點遇到她,有意無意談起上次未竟的話題。
為什么有的人一定要得到資助款項,為此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為什么有的人一定要多占那一份不屬于自己的東西,只因為方便?
為什么有的人一定要將用于公共事業的資源挪為私用?
利,是利。日常生活是法律在維系正常的社會秩序,而利指導我們的生活,形成的制度便是市場經濟制度,在這種制度下,任何交易都是雙贏,至少不會損害任何一方的利益,該制度核心是價格機制。
試想,當一件商品的價格為0時,需求是會趨于無窮大的,比如見到免費二字(可能是免費的食物,免費的藥水,退一步講,泛指付出等待成本即可獲取),我們很難將視線轉移。
于是乎,走進,看看能不能享受到免費的福利,卻發現前面的隊伍如長龍,自己猶豫要不要繼續排下去,電光火石間,自己身后又排成一條新長龍。
不過,拿到東西的人不會高興,因為等待過于痛苦;拿不到東西的人更不高興,因為白白耗費氣力無所獲,不合趨利避害的本性,離開后便逢人就說那免費如何無恥等等,什么自己才不是因為沒拿到東西才吧啦吧啦,貌似不痛不癢。
這世間真正平等的關系是交換,也是最為長久的,不由人不信。
可,意識到這一點的,寥寥無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