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以拒絕別人,這個情況其實在我生活中出現很久了,只是直視這個問題,倒才是最近的事情,起源也只是一件小事。
朋友:要不要吃口香糖?
我說:不用。
原本這只是個簡單的對話,可以結束了,但是我是一個很難簡單給出拒絕而不給出理由的人,于是我又補充了一句。
我:我不喜歡吃口香糖。
原本這樣倒也可以,也就過去了,但是我轉念一想又覺得這樣很不好,朋友與你分享是好意,你卻告訴他你不喜歡吃,有負人家的好意,于是我又改口補充了一句。
我:也不是不喜歡吃,就是沒你那么喜歡吃,我覺得咬起來沒啥感覺。
朋友:……
于是原本一件很簡單的事情,硬是叫我描來描去,搞得更加尷尬了。
這不是我第一次出現這樣的情況。我發現自己很難“拒絕”。倒不是說不會拒絕別人,什么都答應,什么都說好,這么累人的程度。而是內心總是不自主的會有這樣的傾向:拒絕別人是不好的,會傷害到別人,而且會有損我的“友善度”,但是我又不得不拒絕別人,為了繼續保持“其實我很友善”的這種人設,所以一定要制造一種“我也非常想答應,但是有非常有力的原因使得我不得不拒絕”的這樣一種感覺。因此,每一次的拒絕,我都要給予對方一個有力的理由,這個理由不在于是不是我內心的想法,而是在于其“合理性”“客觀性”。
比如,和別人一起吃飯的時候,別人請我吃一個東西,其實我很不喜歡吃,但是我不會這樣說,而是“我對這個過敏”“我是吃素食的”“今天拉肚子所以不能吃”等等的看起來更加“客觀一些”的,和我的“主管想法無關”的理由。盡管有時候這樣的理由非??桃夂王磕_,但是我也沒辦法只是簡單的說“不”,而是一定要給出一個“合理的原因”。
關注KY(KnowYourself)很久了,試著分析一下這種想法。
一方面,我可能很容易把別人的看法當成是對自己的指責。也許,我們只是在交流中有了不同的意見,不同的想法。而這種不同是正常的的,必然存在的,而我卻很容易把這種不同當成是一種對我的“否定”。
一方面,我可能認為讓他人滿意是我的責任,所以當別人發出某種邀請的時候,我應該給予積極的回應,這樣別人才不會失望。而實際上,一個人的情緒的好壞,是否感覺滿足,應該是個人自己的負責范疇,我不需要為別人的情緒負責到這個程度;
一方面,一旦拒絕了別人,我擔心這種“不合作”會讓別人認為“我難以相處”,或者“有心挑刺”,從而破壞兩個人之間的友好關系。但其實友好關系是長期的互動結果,而不是由一時的簡單決定所影響的。
希望通過這樣的分析,讓我減輕“拒絕他人時的心理負擔”,下一次,試一試簡單得說“不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