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白巖松主持的節(jié)目,常常折服于他的博學(xué)、機智、極具洞察力的分析和真情實感的流露。幾年前他出書《幸福了嗎?》,出于對他的喜愛和好奇他對幸福有如何的理解,把這本書看完了,書看得很慢,因為有些東西觸動到了內(nèi)心,需要停下來消化一下,不然就跟不上也體會不出作者所述說的心境。
《啟蒙文》定義:幸福是人的精神(意識)對自我進行覺知時的滿意狀態(tài)。同時幸福又被現(xiàn)代學(xué)者分為四個維度:滿足,快樂,投入,意義。對“幸福”這兩個字的定義,每個人心中自有看法,若非得論個究竟,必然會得出一個無奈的結(jié)論,言之成理即可……
細細想來,自兒時起便頻繁接觸這兩個字,用它造句,為它作文,它逐漸豐富了我們的情感向往。然而到后來卻日漸少提,也一步步由平日口頭,轉(zhuǎn)而上升至人生觀、愛情觀、事業(yè)觀等哲學(xué)層次,我們認真探討它的頻率越來越少,提起的勇氣越來越小,想起時的茫然越來越多。
正如白巖松于書中所言,幸福,不再只是一個人的問題,也是困擾了一個時代的問題,說到此處,“幸福”可能不再需要我們對它強加定論,它已成為當今社會所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
在這混沌的現(xiàn)實之中,有的人或庸庸碌碌,或追名逐利,或紙醉金迷,或心無所依,而靈魂無處安放,故放浪形骸之外。或許,這便是白巖松于開篇中所論述的有關(guān)于信仰缺失問題吧。因為心無所依,是以缺失信仰,故而人們便有了日漸流行佩戴佛珠,把玩菩提等下意識行為,以求心安理得。可能也正是如此,日漸有著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不知道何為幸福,自己所要追尋的是怎樣的幸福,甚至懷疑自己是否能夠得到真正的幸福……
我們?yōu)槭裁匆務(wù)摗靶腋!边@個問題?書中提到,梁簌溟先生在《這個世界會好嗎》中說到,人類面臨有三大問題,順序錯不得。先要解決人和物之間的問題,接下來要解決人和人之間的問題,最后一定要解決人和自己內(nèi)心之間的問題。
誠然如此,在我們有了物質(zhì)保障、處理好人際關(guān)系后,可能仍然會出現(xiàn)各種不安、焦慮、懷疑等消極情緒,我們不知道這是怎么了,我們想解決這些問題,最終我們還是要面對自己的內(nèi)心,問一問:我從何而來,要到哪兒去呢?內(nèi)心的平靜也許是通往幸福的橋梁。有一句歌詞是這樣唱的“幸福就是該結(jié)束的時候,不再強求,在你應(yīng)該珍惜的時候?qū)W會別無所求”,得與失,珍惜是幸福,放下也是幸福,不必為難自己,遵從內(nèi)心的平靜而已。
有人說,幸福是花,明亮而艷麗,卻終是短暫;有人說,幸福是焰火,璀璨而熱烈,卻焚盡余生;有人說,幸福是嵐煙,飄渺而唯美,卻終不可得;卻還有人說,幸福便是貓吃鼠,狗吃肉,奧特曼愛打小怪獸的簡單自然……
幸福有千姿百態(tài),它慣穿生命的終始:初生之時的啼哭歡喜,牙牙學(xué)語時的殷切期盼,蹣跚學(xué)步時的跌倒爬起,初初上學(xué)時的喑喑叮嚀,初涉知識時的興奮好奇,老師關(guān)愛時的遵遵教誨,同學(xué)嬉鬧時的瘋天黑地,夜月降臨時的親人呼喚,夜半甜酣時的疊掖被角,日漸成長時的煩惱希冀,成人時的自信獨立,陪伴相依時的寧靜甜蜜,朋友更迭時的失落得意,愛情崩碎時的學(xué)會珍惜,踏實工作時的辛勞努力,日復(fù)一日時的云淡風輕……
這一切的一切,何嘗不是我們一直都擁有的,其實并不是幸福舍棄了你,只是,如若不知滿足、不懂付出、不去感恩,即便幸福就在我們身邊,我們也感受不到它的美好。
幸福,很簡單,也很近,我們抓住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