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D最近很郁悶,剛上小學一年級的兒子居然玩起了兩面派,在自己家里一切正常,下午放學在奶奶家中轉的兩個小時里卻像換了個人。
比如在奶奶家,他做作業一不順利,就發脾氣。奶奶上前安慰幾句,他更加來氣,到最后,他干脆要求奶奶先在他的作業本上簽字,然后再做作業,不簽不行。
小D為這事沒少花精力。和孩子談過幾次,小家伙反反復復,少有變化。
奶奶再一次告狀時,小D要求母親在小小D提出“作業未完成先簽字”等無理要求時斷然拒絕。
誰料老太太一臉為難,說,隔代不能紅臉,會疏遠關系的。
小D頓時若有所悟。
孩子的認知還不完善,往往所見即所得。
他的那些不當要求在父母面前行不通,幾個回合下來,也就偃旗息鼓,不屑試探了;
而在奶奶面前,他屢試屢爽,在潛意識里就形成了“可以這樣”的概念。雖然也會記起爸爸的叮囑,但是小孩子一到實際情境中,容易被感覺牽著鼻子走,把“應該不應該”拋于腦后。
所以小小兩面派就形成了。
小D覺得,在孩子面前,有些人可能一直在營造溫室,營造一種不真實的人際交往關系。
如果一個孩子身邊的人都在營造溫室,那這個小孩是很難和真實的世界平和相處的。
小D記得小時候和表弟E、表妹S的一件事。
小D和E同歲,表妹S比他們小6歲。E性格溫和,凡事讓著S,D則當仁不讓。
6歲的S有一天就責問D,為什么E哥哥會讓我,而你就不讓?
時隔20多年,小小D的事讓他找到了當初S所提問題的答案。
E為S營造了他們相處關系中的溫室。
人從天性上來說都是會認可順自己意的事,缺乏辨別能力的孩子更是如此。而且習慣之后,就會認為理所應當,進而由此及彼地去要求其他的人也那樣如溫室般對她,不管合不合理。
有這樣一個故事:幾個頑皮的孩子天天中午在一位老太太的窗外踢球,老太太不勝其擾,吃不好飯,睡不好覺。
終于她想到了一個辦法,她對孩子們說,你們每天中午來這里踢球,我每次給你們3元錢。
孩子們歡天喜地,球本來就要踢,現在還能拿錢,簡直妙不可言。
每天3元的日子過了三天。
第四天,老太太說,從今天起每天2元。
新規之后,老太太發現,孩子們明顯踢得沒以前賣力了。
又過了3天。老太太說,今天起踢球不給錢了。
孩子們像受了天大的委屈,忿忿不平地表示,再也不來這里踢球了。
果真,老太太的窗前從此安靜了,靜得能聽見玫瑰花開的聲音。
習以為常的力量是很強大的。
如果對一種錯覺習以為常,那他將會在真實的世界里處處碰壁,不知所措,甚至迷失自己的方向。
溫室大棚給植物一種四季如春的錯覺,溫度不夠了,加點,濕度不夠了,加點。植物在里面什么都不用管,只管努力生長。
這世間有大雪紛飛?于它那只是傳說。
偶爾有一天,主人忘記了把大棚的門關嚴,經由那一條狹小的縫,冷颼颼的風魚貫而入。
頓時,植物們感覺仿佛一陣陣鞭子抽打在身上,強烈地不適感瞬間從青蔥的表皮刺入每一個細胞,不停地寒戰。
這就是傳說中的“冷”嗎,沒有遇到過,你叫我如何受得了?
其實不僅對于孩子,長期的溫室效應也會讓成年人產生海市蜃樓般的錯覺,盡管當下或許美好,但溫室畢竟是溫室,終究不是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