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影片《可可西里》?
先從電影的角度來賞析此影片。
倘若真要分析此劇的藝術手法的話,《可可西里》其實并無太多藝術手法,因為它只是在盡量還原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壓抑在4.5萬平方公里,甚至比臺灣還多1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所承載的不可承受之生命之輕。
若說日泰之死,是為影片結構上的畫龍點睛。那么劉棟之死,便是GRRM式的戲劇之死。然而不同的是,馬丁筆下的盡是虛幻,盡是玩弄人物,而陸川筆下的劉棟,則是剔出了所謂黑色幽默,呈現出了一個赤裸裸的現實:一種在蒼茫大地上被流沙吞沒的無助。你看到的是震撼與扼腕,而陸川告訴你,他只是在訴說一個切實的軼事。
現實總是最殘忍,何奈多數不被關心。
影片的全部拍攝,均是位于海拔3800米以上。呼吸困難、晨夜頭痛、嘔吐頭暈等癥狀,時刻伴隨著每一個拍攝人員。陸川為力求真實,甚至在可可西里最高峰布格達爾峰6200米處取景,據傳,在拍攝后期,原本百人的拍攝團隊,因肺部感染、心臟病發作、環境壓力大等,走的走,逃的逃,最終只余下約六十人。
因此,我很欽佩那些豆瓣上隨手打差評的文青。他們應該是中午剛起床,便捧杯星巴克,點開電影,看罷給個一貫地貶低,以體現自己學識的淵博,然后晚上等著吃媽媽做的飯。
年輕真好。
說回電影。
日泰的原型是誰呢?
杰桑·索南達杰生于1954年,1974年畢業于青海民族學院,藏族人,曾擔任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縣委副書記,于1992年創立治多縣西部工作委員會(西部工委),開展可可西里地區生態保育的工作。
1985年以前,可可西里生活著大約100萬只藏羚羊,但隨著藏羚羊絨的價格暴漲,可可西里爆發了對藏羚羊的血腥屠殺。從1993年起,可可西里周邊地區的藏族人和漢族人在隊長索南達杰的領導下,組成了一支名為野牦牛隊的巡山保護隊,志愿進入可可西里進行反盜獵行動。在前后5年多的時間中,兩任野牦牛隊的隊長索南達杰和扎巴多杰先后犧牲。
影片中巡山隊長的原型,即是索南達杰,當然延伸開來,英勇的扎巴多杰亦是。
1994年1月18日夜,在一次無人區巡視過程中,索南達杰和4名隊員抓獲了18名盜獵分子,在押送歹徒過程中,因為寡不敵眾,遭到了盜獵分子們的突然襲擊,索南達杰大腿動脈不幸中彈,失血過多,英勇犧牲。由于當夜氣溫極低,索南達杰的遺體被冰凍成了握槍的姿勢,儼然似一尊冰雕。
毋庸置疑,索南達杰是英雄,但他也是個凡人。他當初進入可可西里,只是為了規范當地礦產的開發,可后來,他發覺開礦的人一并在獵殺藏羚羊,因而,他很快便把注意力轉移到了保護藏羚羊身上。
他的命運,也從此發生了轉變。
索南達杰說過,可可西里必須要死人,是盜獵分子死,還是我們死,無人知曉,但死人是必須的,死了人之后,人們才會重視可可西里。
感佩索南達杰的同時,我亦感激陸川導演,是他忍著艱苦惡劣的拍攝環境,向我們還原了一個真實的可可西里:有那么一些人守護在這片土地上,他們沒有經費,生活自理,卻為了守護這片凈土,甘愿付出生命,消逝在荒疏的沙漠中。
......
波蘭時間2017年7月7日,在波蘭克拉科夫召開的第41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中國青海省可可西里申遺項目通過終審,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自此,可可西里成為中國第51處世界遺產,可可西里也是中國面積最大,海拔最高,野生動物資源最為豐富的自然保護區之一。
國家注意到了這片疆土,并通過多年的努力,讓世界都注意到了這個地方,這也帶動了中外更多資金的融入,更好地建設與保護了可可西里。
可可西里,在蒙古語里代表美麗的少女,而保養得嬌美的少女,自然會吸引無數的人前去一睹為快。
太多人渴望去可可西里朝圣,腳踏遼闊的平原草地,仰望漫天的星斑閃爍。
太多人希望去到那片土地,感恩英雄,滌蕩心靈,凈化靈魂。
然而,多數人終究只是過客,觀光、瞻仰后即離去,回到原來都市煙火的生活。剩下的,只是生在長在可可西里的人,世世代代,感受著可可西里那無盡的蒼茫與無言。
(完)
本文首發于同名知乎:薄荷味高數,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