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中對明朝評價為“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昌盛時期,是推動了鄭和下西洋,編纂了《永樂大典》的時代。然而也有大多數人會覺得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專制、最腐敗、統治者最殘暴的朝代。明朝無論是殘暴還是昌盛,所有推動這一切,除了歷史的洪流和社會經濟需求的推動,還有背后高臥于龍床之上的皇帝們。
李潔非先生的《龍床—明六帝紀》。解讀明朝具有代表性的六個皇帝:太祖朱元璋(洪武)、成祖朱棣(永樂)、武宗朱厚照(正德)、世宗朱厚璁(嘉靖)、熹宗朱由校(天啟)和思宗朱由檢(崇禎)。? 作者以大開大闔、跌宕起伏的筆墨,敘述這些皇帝平生中的典型事件和行為,從朱元璋的草莽起義一直寫到了另一個草莽李自成取而代之的明末風云。
一、客觀公允的看到過往人物、事件的兩面性,這才是歷史藝術。
明朝歷史類的書籍很多,在看過很多書籍后,你就發現,好的史書讓你看完覺得:不知這人好壞,不知這事是非,一言難盡。這就對了,這就是歷史的價值,讓你能客觀公允的看到過往人物、事件的兩面性,洞悉其感性和理性的必然,這才是歷史藝術。
以現代人的哲學思維,對許多事情都能辯證地看待,這無疑是一種進步,更是一種原則。對于帝王這個特殊的職業,要放在大環境、歷史性、辯證地看待。譬如,昏君楊廣尚聞其滅陳之功,宋徽宗趙佶也被承認其在書畫界園林建筑界的地位;明君如漢武帝劉徹受累于晚年的巫蠱事件,唐太宗李世民的弒兄逼父也為許多人所不齒,但他們確實治國頗有功績等。一般說,瑕不掩瑜,尚見其瑕,是明智的;瑕若掩瑜,不見其瑜,就片面了。
我們也能看到沒有一成不變的制度,也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法則,我們不能迷信制度而力求凡事都要依制度而行,制度是為現實服務的,只有常改常新,不斷地讓現實反饋制度,讓制度指導現實,才能形成良性循環。朱元璋制定出自認為可保大明江山萬世萬代的制度,但事實證明,這個制度只能在他一個人手里玩得轉。
二、政治是沒有黑白的,只有血紅!
根據自身的帝王之術和政治集團的利益分配做出決定,也必然會損害部分官員、人民的利益。明朝從鼎盛走向沒落直至滅亡,就是因為帝王在治國理念、統治手段、管理方式、用人政策、對外關系等方面遠落后于時代發展需要所致。
朱元璋殘忍、朱棣殘暴、嘉靖迷信、正德愚蠢、天啟愚昧、崇禎亡國,但是我們真的應該對他們從另一個方面進行觀察。《龍床》努力復原了那些看似荒誕不經的皇帝言行背后的合理性。為什么崇禎如此勤政還是亡了國?積重難返,非他一人之力所能扭轉,何況他資質不高。為什么嘉靖迷信道教、只爭禮教、任用權奸,但是終其一朝中國也沒有被搞垮?因嘉靖實在是一個權謀高人,足以運籌帷幄之中。明成祖稱"永樂大帝",但是他實際上是怎樣一個英斷之主?其實不過是一個活在自己做的孽上面的惴惴不安的小人而已,所謂蓋世功績不過是他老人家的一塊遮羞布而已。
明朝作為最后一個漢人統治的封建王朝,最有趣的地方在于每一任明朝皇帝從皇帝的標準來看基本都不及格,但仔細一想卻都是再正常不過的普通人。除了開國之君以外,后嗣的皇帝往往長于深宮院帷之中,他們的人格和教養甚至往往不如民間的孩子。
這些皇帝的愚蠢行徑和旁人看來無可理喻的作為,真的只是他們自己的責任嗎?他們置于龍床之上,其實也是一種可悲,于國于民如此,于其自身亦然。就拿崇禎來說,是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怎么不是一種不若生而為庶人的難過。權力這個玩意,這本身就是一個殘酷的笑話。
三、歷史的車輪,總會永恒地運轉下去。
盡管歷史學家對明朝早有定論,認為明朝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十七朝,國祚276年,是中國歷史上比較強大而又比較有成效的封建王朝。而明朝作為中國封建歷史上最后一個漢人統治的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南方統一北方而達到統一全國的帝國,是有其特殊功績特殊地位的。
滾滾長江,卷起了滔天巨浪。那是歷史在嚎叫,那是帝王家族在恐嚇。它每一次的翻滾,都會卷起一場不平凡的命運。歷史的車輪,總會攜著帝王們的血與淚,永恒地運轉下去。
正所謂是“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魚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龍床—明六帝紀》這是一部生動有趣的明代帝王“本紀”,不僅讓我們看到龍床上的帝王以殘忍的鐵腕與各自乖戾的性格,組合成不同時期形態各異的國家政治面貌。也能讓我們客觀公允的看到過往人物、事件的兩面性,洞悉其感性和理性的必然,這就是歷史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