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個核心元素作為突破口,在不用改變自己原有底色的情況下,將自己的產品推銷給自己潛在目標受眾群體。或者,從我一貫的互聯網用語中,用一個看著更加囂張的詞匯來形容更貼切——跨界打劫。
文/張書樂
最近和幾個做互聯網產品的朋友閑聊,他們總是感慨,人人都說粉絲經濟好,但當下這些80到00后的口味一個比一個怪,賣萌、彈幕、二次元之類的流行他們都運用到了自己的產品上,可就是沒黏住幾個粉。想要吃口“粉絲”,不容易啊!
愚也不是一個開方子的醫生,最多呢也就是個蒙古大夫。不過我還是和他們分享了一個新聞。在歲末年初這當口,有一出粵劇在廣東、上海等地巡演,結果場場爆滿,而且還都不是贈票來的,哪怕是在上海世博園那么個三山五岳的人匯聚、沒什么廣東話根基的地方,也是如此,而且最奇特的是,臺下數以千計的票友們還大多都是80、90后……
在傳統曲藝普遍有點黃花菜的時候,這出名叫《決戰天策府》的新編粵劇為何能火?就在于它成功的挖掘出了粉絲經濟的大藍海,變成了把它票房撐的滿滿的下飯菜。可這些80、90后票友為何來呢?可能最初吸引他們的因素恰恰在于,這出戲,其實是改編自他們比較喜歡的某款網絡游戲的劇情,然后等粉絲進入后,發現來自廣東粵劇院的精心編排下,粵劇這個在香港影視劇里都是老頭老太喜好的玩意,突然就變成了一個有著殿堂級藝術水準加持的、有故事情節加精美唱詞的超級COSPLAY。
至少,我在上海游戲圈里的不少朋友,就是如此和我描述他們的觀劇甚至追劇感受的。
這或許就是粉絲經濟的正確開挖姿勢了。以一個核心元素作為突破口,在不用改變自己原有底色的情況下,將自己的產品推銷給自己潛在目標受眾群體。或者,從我一貫的互聯網用語中,用一個看著更加囂張的詞匯來形容更貼切——跨界打劫。
在我看來,更為經典的跨界打劫案例是在藥業上,比如提到云南白藥,大家都知道它是干嘛的,用處很大用的不多,后來它跨了個界,到日化領域做起了牙膏,然后人們很自然的就腦補了下它家的牙膏除了“保潔”功能外,肯定也有生肌止血的功效,甭管是否真有此效,但很多人就是按照這個腦子自動生成的方子去抓的牙膏。另外一個例子就離我所在的城市株洲很近了,做婦科千金片許多年的的千金藥業,這幾年不也進軍做了款衛生巾,許多知道婦科千金片有消炎功能的人,自動腦補一些功能在新品上,也就不奇怪了。
這并不僅僅只是一個口碑和品牌的傳承,其實還有深度挖掘粉絲經濟的意味,讓一些過去偏小眾、偏中老齡化的名品,再另一個領域“老樹開新花”,至于互聯網產品中,這種跨界打劫粉絲經濟的套路就更常見了,比如手環,充其量不過就是有聯網和App功能的計步器,可恰恰就是這么一變,一通過App進行朋友圈步數比拼,過去只是中老年人中很少一部分人才裝備的計步器,也就成了每個年輕人標配的時尚玩意……
讓粉絲經濟變成“下飯菜”,其實并不是用新奇特來衡量,有時候只是看我們如何讓老概念,回回鍋,讓更多人能夠接受,而不再直接一報菜名就婉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