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率的說,如果不是因為家中有了剛出生三個月的寶寶,不是機緣巧合的看到這本書,我想我這輩子大概打開這本梅蘭妮·克萊因寫的《愛、罪疚、修復》的兒童精神分析專著去讀的概率微乎其微。
然而,我很慶幸,我終究打開這本書去讀了,于是乎,在多學了點東西的同時又有了新的讀書體驗。
這本《愛、罪疚、修復》的確是專著,但用語通俗,翻譯的極好,理論方面的內容都有案例佐證,減輕了閱讀的難度。
假如我說書中所有的內容我都能理解,甚至能運用理論去做兒童精神分析,那絕對是自欺欺人。可我覺得,在有限范圍內去嘗試了解,同時對育兒有所領悟,足矣。
這也許就是打開兒童精神分析專著的另一種“姿勢”——非專業人士的非專業模式。
01
雖說是非專業人士讀專業心理學,對作者和她在所屬領域的地位還是該有所了解。
這本《愛、罪疚、修復》的作者是梅蘭妮·克萊因,英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她在32歲讀了弗洛伊德的《論夢》后深受啟發,轉而投入兒童精神分析領域,結合自己的實證經驗寫了這部書,并修正和發展弗洛伊德的觀點認為很多成人精神問題都可以追溯至孩童早期的經歷,在早期對兒童進行精神分析大有裨益。她被稱為“客體關系之母”,被譽為兒童精神分析的先驅。
這本書是她的部分論文合集。以我粗淺的理解,闡述了兒童對母親的愛所引發的“俄狄浦斯情結”(戀母弒父)潛抑,產生了“閹割焦慮”,浮現到潛意識層面,以性象征形式導致孩子發生幻想,在運動、學習等領域發生困難,甚至會發生從一個領域至另一個領域的抑制。這些幻想固著于某個領域,一旦升華,孩子們會擅長某個領域。
02
潛抑: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描述為心理防御機制的一種表現,是指個體把意識中對立的或不能接受的沖動、欲望、想法、情感或痛苦經歷,不知不覺地壓制到潛意識中去,以至于當事人不能察覺或回憶,以避免痛苦。——摘自《百度百科》
這么說似乎很難理解。
還是舉書中的例子吧,幼兒弗里茨對孩子如何出生的問題感興趣,他問了一連串關于“什么是從哪里來”這樣的問題。有人回答他來自上帝。結果誘發了他一連串關于上帝是否存在的質疑,直至爸爸告訴他“有的人相信上帝存在,有的人不相信。”弗里茨選擇認為上帝不存在。他表述過希望自己和媽媽結婚的意愿,被告知不可以,媽媽已經有爸爸了。在平時的生活中,有個階段他懼怕讀格林童話,不愿意走路上學,因為路旁種植有樹。他說話說的很晚。這些直到克萊因對他進行了精神分析,他的狀況才有所好轉。
他喜歡做夢和幻想,夢見三輛汽車,兩輛大一輛小汽車,一輛大汽車在另一輛大汽車上面,小汽車掛在它們中間。也常常做關于軍官的夢境,其中軍官死了。
在這個案例中,對媽媽的愛,希望和媽媽發生性生活是弗里茨的潛抑,三輛汽車和軍官都是性象征,潛抑浮到潛意識排斥和仇恨父親,會幻想軍官去世,但潛意識認為“亂倫”又產生了罪疚情緒。投射到語言領域,認為說話是性交,所以他的語言能力最初因潛抑被抑制,隨后經過克萊因的精神分析被升華,變得很愛說話。他害怕格林童話與對樹的恐懼也與他的俄狄浦斯情結有一定的相關性。
03
有些內容有些疑惑。
第一,我總覺得,克萊因所指出的作為性象征的事物似乎過多,校長、粉筆、汽車、道路、字母i、s等似乎都能成為外在的表現。以至于我有些疑惑,是不是克萊因夸大了孩童時期對性的好奇和對母親的愛,以至于把所有孩童可能發生的認知障礙都歸因于這個層面?或者只是孩童成長的某個階段所發生的現象?進行“精神分析”后又恰巧“治愈”?不過,心理學本來就是一門“玄學”,可能克萊因理解的深度與廣度是我輩非專業人士完全無法企及的,所遇到的兒童也多有認知障礙。
第二,精神分析在兒童領域的局限性。盡管克萊因一再強調精神分析對兒童的意義。但她也提出了分析性教育的局限性:有些潛抑是不需要分析的,因為會固著而升華。那么,到底何時應該使用精神分析?是發現傾向性苗頭后就分析,那會不會阻斷升華而帶來的孩子某領域的成就?而且,我個人認為,精神分析的正確性有賴于對孩子各方面情況的熟悉,心理分析師是否足以全方位了解孩子?而父母似乎又欠缺技巧和方法。
04
有很多收獲。
一是性啟蒙的重要性。這在本書的前面就已經反復提及,誠實的回答孩子的提問,解決他們的性好奇有助于他們的潛抑。當然,這個問題在當下的中國已經反復被提及,重要性也日漸得到人們的重視。
第二,要注意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克萊因提及無論何種教育都是帶有強制性的,那么在強制性道德規范方面要對兒童相對放松,并在較長的時間內給予其自由和寬容,讓他能夠體會本身的樂趣。
第三,就是要觀察孩子的微小變化。注意與其溝通他的想法、幻想,關注他是否在認知、運動和學習方面存在某種障礙,但不要過多的去指責和干預。
這就是我這個非專業人士的非專業閱讀“姿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