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豆瓣關注的紅人分享了一篇文章是關于孩子到底應該富養還是窮養的。作者的觀點比較獨特,他認為不是窮富而是父母對待金錢的態度決定孩子未來的行為。
這里說的富養不單單是物質上的充足,更是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能夠給予孩子一種豐盛的生命態度,是心靈乃至精神的富足。
他強調父母要反省是否有能力和意愿去滿足孩子的欲求,而不應該利用父母的權威去打壓去和質疑孩子的欲求。
如果無法滿足或不想滿足孩子的渴求應該坦誠的向孩子說明原因,而不是冠之以一些沉重的人生道理或所謂的對的選擇;如果能夠滿足孩子的心愿,那就讓孩子感受到你愿意為他付出的快樂,也就是要傳遞給孩子正能量而不是顯露出心不甘情不愿的態度,讓孩子有愧疚感,即使得到了也無法很好地享受。久而久之會影響孩子以后對待金錢對待自己需求的態度。
這讓我想到了自己小時候的經歷,我記得有一次自己看上了一個書包,也不是很貴。我屬于那種父母如果不滿足我的欲望,我也不吵不鬧,但是會生悶氣冷戰型的。記得當時媽媽看到我喜歡就問了一下老板價錢,談了一會價格以后媽媽還是嫌貴,就勸我別買了。但是我當時心里就覺得又不是買不起,我好不容易主動喜歡個東西,為什么就不能滿足我呢?而且我算是比較懂事的孩子,如果看到太貴的東西也從不會去強求的。這件事情看似微小但直到今天我還記在心里,當時的失落以及對父母的失望還是記憶猶新。
剛好今天又看到一本書里寫到人的潛意識像一座冰山,我們的意識,對待外界,他人,世界的看法以及我們的思考等等其實都是受到潛意識的控制的。聯系到昨天的文章,家庭教育對于我們潛意識的形成可以說起了很大的作用。
很多人都強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現在也有很多家庭教育指導方面的書籍,從胎教一直到孩子長大,相當繁雜。
可是我們再聯系起來想,父母教育孩子的行為又受到自己潛意識的控制,意識支配的比例據說僅占到1%-5%。這么看來我們去學習如何做父母的意識相對于強大的潛意識來說豈不是杯水車薪?
但是為了孩子的成長為了自己也能夠變得更加完善,我們盡量去改變能控制的這1%,我想意義也是巨大的。
再聯系一下我自己的經歷,因為父母那一代的人成長于物質條件匱乏的年代,那會孩子又多,可以說他們無法享受到來自父母的完整的關愛,也會在物質方面比較節儉。所以從小我接收到的理念就是要節省,有很多自己的欲求都被壓制了,這導致我長大自己掙錢以后一直不能很好地處理與金錢的關系。前幾年的時候經常沖動消費,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就克制不住,買完了之后又會有很強烈的愧疚。
后來逐漸意識到這個問題,也看了很多理財的書籍,現在在消費之前會先判別一下自己是否需要。遇到喜歡的東西先冷卻一下,有的時候可能冷靜一下發現其實這個東西沒有那么喜歡。也在學習平衡儲蓄與消費之間的關系,在能力范圍內充分滿足自己的欲求,我現在非常享受這種可以自己控制的感覺。如果我看到了太貴的東西,很喜歡但是無力承擔,我也知道是因為自己還沒有足夠的儲備,那我就繼續努力,就不會有小時候那種失落感。
我多希望我的父母在我的小時候能夠像書中那樣讓我了解我們家庭的消費能力,如果無法滿足我需求的時候,坦誠的告訴我,我就可能不會在當時那么失望。
因為父母小時候的家庭傳遞給他們的在物質方面的沉重和匱乏感,所以通過家庭教育的傳遞傳到了我這一代,但是我們也能夠看到這種影響力其實是遞減,我也希望自己在將來的家庭教育中能夠給孩子傳遞更多的滿足。
這一切的前提其實又回歸于我們生命的自我完善。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積極的樂觀的人,我們的內心是充盈的,我們的喜樂是由內而發的,而非因為外界的happening帶來的,也不會受到外界環境的改變,那么我們帶給身邊人的也將是更多的喜樂和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