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想,人與人最大的差別是元認知能力的差異造成的嗎?
我很久之前看過《圍城》,因為我特別喜歡的老師推薦過這本書,他說看完后很受用,然后我看到笑來老師在——學習學習再學習里面也說了這本書。
于是我就去看了,看完后我一點感覺都沒有,我在想難道是我太過糾結于故事情節嗎?還是我的生活經歷不足夠去理解這本書?其實我實在是很想知道笑來老師看完這本書的成長是什么?我也一直想找人交流這本書,可惜一直沒有遇到對的人,現在我依然不知道為什么有那么多人感嘆這本書,“城外的人想進來,城內的人想出去”這句話縈繞在我的耳邊很久很久,現在我想可能是我的元認知能力不夠吧,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思考這本書的。
又說《動物莊園》這本書吧,去圖書館無意識看到這本書,被拿破侖豬給吸引了,然后就看了(看的不是原著),后來看到笑來老師說影響他一生的三本書有這本時,我再次驚呆了,后來這本書我反反復復看了三四遍(在此之前,我從來沒有反反復復看過一本書過),盡管看后對拿破侖的奸詐和其他動物的麻木跟風表示很嫌棄,但是我依然很欣賞拿破侖的一系列活動,那么井然有序,那么步步為營。于是我結合工程概預算課程(我的一門專業課)和拿破侖的故事,寫了一份結業報告,還得了優秀。
其實至今我依然沒有像笑來老師一樣,從中獲得更多的成長,我在想人與人最大的差別就在于此吧。
同樣的東西,給別人就重于泰山,給自己就輕于鴻毛,然后就會去無端羨慕別人,抱怨憑什么別人能夠擁有而自己只能觀望。
從我和笑來老師都看相同的書,產生的結果截然不同這事來看,我發現其實我們沒有必要見不得別人的好,因為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只有加強元認知的練習,才是唯一出路。
對了,突然明白為什么讀書一定要讀原版了,因為只要是翻譯的,都是二手的,所謂的二手就是原版加上中間人的看法,而我們容易把這個二手貨看成事實(披著披羊皮的看法),我們再來閱讀,相當于又再經一次轉手,就會在原版上越走越偏。
這個就好像我們初高中學習古詩詞一樣,老師總是帶我逐字解讀作者作詩的各種意境,其實我當時就納悶,也許作者寫的時候沒有那么多想法呢?或者是也許作者要表達的想法不是這個呢?你沒有和作者交流過他作詩的心境為何,又憑什么說他因為經歷什么事,然后路過什么地方產生什么情感。
其實,古詩詞能這么分析,應該也是概率論的問題吧,通過不斷挖掘作者的事實經歷,找到與之相關的人和事(找出這些人和事在作者心目中的排名),然后分析作者的性格品行,如同編程一樣,當某首詩顯示出是作者在某個地方遇經歷某件事而做作,然后就可以估計出作者當時的心境。
思考的藝術就是明明在同一屋檐下、每明明吃著同一樣食物、明明經歷同樣的事,后天發現你我之間,如同《鄉愁》,你在這頭而我在那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