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寫一篇詳細介紹情緒的文章。
我在店里工作,有一位朋友,跟我談起情緒說了一個觀點,他說:我很不喜歡情緒,我覺得情緒很不好,我在盡力讓自己沒有情緒這樣才能好好做事。
我聽了心一沉,這位兄弟曾經患過抑郁癥。
情緒這東西,是好是壞,好像都有一個評定。
這位兄弟覺得情緒如此可怕。
可是為什么可怕呢?可怕在什么地方呢?
可能有人會說,情緒來了有時候就不能很理性的去思考問題,有人會說,情緒來了,會控制不住,對他人造成麻煩,最后別人都不喜歡和我交朋友了。
所以該怎么辦?
在解決這些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情緒這東西到底是啥。
001.情緒是到底什么?
情緒這個東西到底是什么呢?
這里有一張圖,大家可以看到,這是大腦的結構。
簡單點說,我們大腦分為,爬行動物腦,哺乳動物腦,邏輯腦。
三者產生的時間也是按照上面的順序排列的。
再簡單點說,爬行動物腦主要是控制身體的肌肉、平衡以及呼吸。
遇到一件事,立馬就有了行動,打架或者逃跑。
這個腦暫時不是我們今天要說的主要內容。
下面來看哺乳動物腦。
這是今天要說的主要內容,因為它和情緒密切相關。
哺乳動物腦又稱為情緒腦,情緒就是由它產生的,大多數哺乳動物都有情緒,都會做夢。
哺乳動物腦的情緒產生機制是這樣的。
有一個外界境遇,然后哺乳動物腦會有一個過往的判斷(根據記憶,圖像,感受),然后產生情緒,有了情緒之后是行動。
這個(過往的判斷)我詳細說一下。
哺乳動物腦的判斷不會像邏輯腦一樣理性的去思考分析利弊,而是會根據過往的記憶和感受來判斷。
打個比方,小時候被拴住的大象,小時候使勁都掙脫不來,后來放棄了,長大以后縱使自己力氣很大,實際小小的鐵鏈根本栓不住,但是這頭大象仍然不去掙脫,如果它能講話,一定會很難過的說:我掙脫不開的!不可能的!
不僅僅是大象,這種現象更常見的是在我們自己身上。
大家是不是也有這樣的體驗,有的人怎么說都不信,明明有些事做出來很簡單,但卻怎么也不敢去做。
比如有人在領導面前沒辦法正常說出自己的需求,可有些人覺得在領導面前說自己的需求甚至頂撞領導覺得很正常,完全沒有怕怕的感覺。
(當然不排除有些人經過后天的訓練,克服了這種感覺。)
理智上來看對領導提出要求這很正常,完全沒必要,但是為何有些人就是做不到?比如我,我就是這樣一個人。
因為這和我們的過往經歷有關,這些經歷都用圖像和感受的方式存在我們的腦中(多數是在哺乳動物腦)
我小時候父親對我特別嚴厲,小時候的害怕的感覺存在我腦子里,長大之后看所有的領導都像帶著父親的感覺。
重要的是,我知道這是一種感覺,可是這種感覺太強烈了,每當我走到領導辦公室門前的時候,腳都不由自主的沉重起來,心提起來,很害怕。
這就是被情緒影響了,是因為過往的經歷和記憶,產生了一個判斷,(我覺得領導要說我不好),于是我有了一個很害怕的情緒。
我們所說的創傷大多是這種形式的。
有的人不敢暴露自己的問題,不敢把自己不好的一面展現在別人面前,因為一旦暴露,那些過往的記憶和感覺就會重現,太難受了,所以不愿意去暴露自己的問題。
這就是為啥我們總是說服不了老人,因為老人有他自己的經歷和感受,當年受過饑荒的老人,在喂養孩子上更多的會讓孩子吃很多,盡管現在吃的已經很充足。
這是哺乳動物腦對我們的影響。
最后簡單說一下邏輯腦。
我們都說思考需要冷靜,意思就是邏輯思考的時候最好是不要情緒的參與,盡量避免被情緒影響。
邏輯腦為什么會產生?其實很簡單,當時人作為動物的時候總是去捕獵,每一次都是新的情況,后來人想了個辦法:先在腦子里模擬一遍,如果覺得危險了或者要損失很多人,那這次捕獵就不去了,或者想個更好的辦法,包抄或者下陷阱。
邏輯腦是先在腦子里模擬,避免了大量的能量損失,但也有不好的地方,就是只是想沒有產生情緒,所以動力不強。
有了新的想法要行動前,總要讓自己“提起一個勁”,讓相應情緒起來,這時候才有動力。
光思考不調動情緒,就會出現想法很多但是做不出來的情況。
本篇的重點是情緒,大家都對邏輯腦有很多了解,我就不多說了。
002.我可以讓自己完全沒有情緒么?(用理性隔離情緒可以么)
好的現在回到一開始的問題,因為情緒來的時候會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為,對我們的影響特別大,所以有時候大家對情緒充滿詬病。
至于我那位兄弟說的,用理智完全的排除情緒,可能么?
這個,實話說,挺難的。
哺乳動物腦產生了上萬年,而邏輯腦只有短短的幾千年。
用理智堵住情緒是非常艱難的。
情緒就像水一樣,堵住水,只會讓水面越來越高,遲早會有決堤的那一天。
這時候我們會看到這么一種情況,有的人一直說自己沒有情緒,但是別人一看就知道背后都是情緒,只是他自己本人不知道罷了。
在我們的潛意識有太多的東西影響我們,以至于我們自己覺得我做這件事很理性,但是其實背后是受到很多情緒影響。
這并不能算理性,只是一種理智化防御罷了。
完全斷了情緒是很難的。
那,受到情緒影響該怎么辦呢?
我們可以來談談感受。
很多人拒絕談感受,認為談感受就不理性了?
我們談感受就是不理性了?
不,我們談感受反而是為了更加理性。?
這話怎么說?
既然不能隔離感受,那怎么樣才能更好的理性思考呢?
還有一條路,我們去了解感受,弄明白感受對我們的影響,這時候就能夠很好的分離感受,從而更加理性的去看待世界思考問題。
弄明白是什么影響了我,不就可以排除這種影響了嘛。
所以我們體會感受,了解感受,不是為了更加感性,反而會更理性。
002.情緒是如何困擾你的
好現在回到一開始的問題。
為什么你覺得情緒這么可怕?
控制不住情緒怎么辦?
控制不住情緒有這么幾種情況。
1,情緒壓抑
一種情況是壓抑情緒。
什么叫壓抑呢?請看下面這張圖。
簡單點說,情緒壓抑就是有了情緒然后不去做,不去表達出來,就把情緒這么硬生生的壓著。
情緒壓抑很常見,大多數人都這么干過,比如小時候被欺負不能還手,比如上班被領導批評了,必然會產生情緒,但又不能當即表現出來,所以只能壓著。
壓抑情緒其實不太好,上頭說過,情緒是水,用疏不用堵,壓抑情緒就是堵著水。
堵水雖然可以一時間不展現情緒,但是害處也很明顯。
一方面堵不住,時間長了,就會爆發。
咱們見過那些平時都是老好人的人吧,平時別人說什么就是什么,經常被別人欺負,但突然有那么一天,這位老好人爆發了,一下子跳出來,拿著刀把當年欺負他的人一個個殺了個遍。
這個例子有點極端哈,但是現實中有很多老好人,壓抑著自己的憤怒,一旦爆發出來像山洪決堤。
壓抑著的情緒就像上了膛的炮彈一樣,得找個地方打出去,總歸要打出去。
比如有些男人在職場受了氣,但是礙于面子礙于領導,不能當即發泄表達出來,于是跑到家里去對妻子和孩子發泄。
孩子和妻子很無辜。
你可以發泄憤怒,跑步,打拳擊,看電影,都可以,為啥要發泄在最親的人身上呢?
(這也是希望對方能夠接住自己的情緒包容自己,只可惜老婆不是媽)
如果經常的不能對外表達憤怒,很可能會轉化成對自己的憤怒,這時候對外的攻擊性就轉向對內,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自我攻擊,嚴重時會導致抑郁。
(所以抑郁的人最好學會對外表達憤怒)
另一方面堵著情緒會變成身體相關的疾病,如果經常受委屈壓抑在肚子里,長期處于負面情緒中人體免疫力下降,造成胃潰瘍,喉嚨疼。
2.情緒控制不住
有的人說我剛好相反,我不壓抑情緒,我經常有情緒就出來,心直口快,但經常和朋友鬧掰,搞的不歡而散。
這怎么辦?
這一定不是壓抑,反而是控制不住情緒,一時間沒壓住。
看下圖。
是因為:情緒,到行為之間,太快了。
憤怒來了,根本不知道怎么回事,拳頭就出去了,出去之后就后悔了。
人是一種社會化的動物,有理智,咱們不能生氣就打人,看見雌性就交配。
是啊,如果有情緒就做出來,那和動物有什么區別呢?
有情緒和行為之間,是有一個過程的,大家可以體會下,稍稍放慢一點。
放不下來怎么辦?
怎么放慢呢?
有一些簡單的方法,比如畫畫,比如寫字,念經,正念,冥想,深呼吸,這里推薦一個呼吸的方法,用鼻子吸起,然后用嘴巴呼出,這時候可以發出,哈~,的聲音,效果很好。
情緒來的時候,先深呼吸,靜一靜,做以上的方法,別立馬動起來。
但這不是壓抑,而是先找個地方把情緒裝起來,然后在安全的地方,或者一個人待著的時候去發泄和化解。
(發泄和化解的方法后面詳細說)
這是大家普遍的情緒困擾。
如果有其他問題可以提出來,我后面解答。
這里還要說一個重要的東西。
就是:很少有人能夠逼你做任何事,除非有人拿槍指著你的頭說,你要干這個。
他人對我們的影響只是一個外界的境況,真正讓我們產生情緒的是自己的經驗,是我們潛意識中圖像和感受,我們才會做相應的行為。
所以,自己做了什么,其實是怨不得別人的,你完全可以做其他的選擇,只是過往的記憶產生了強烈的情緒,驅使你只做某一類型的事。
大家都聽說過:我們要做一些讓自己不舒服的事,要經常突破舒適區,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不能被過往的感受困住,也別輕易怨天尤人。
有時候這是一件很難的事,我見過一些人就會說:明明是他做的不好,讓我很生氣,這個情緒就是因他而產生的。
其實不是這樣的。
大家說的情緒按鈕就是這么一回事。
為什么偏偏你一碰就炸,產生莫大的憤怒,為什么有的人卻能夠產生正常量的憤怒呢?
這一定是在你的潛意識里,你過往的記憶,曾經壓在心里沒能夠釋放的憤怒,只是有一個人剛好觸碰到了,就像一個導火索一樣。
如果你只是去追究導火索的責任,而不問火藥是哪里來的,那導火索也太冤枉了吧。
通過情緒摸到自己的火藥桶基地,一舉清理干凈,那以后就沒得炸了。
3.情緒的轉化
現在我說個好玩的故事,前幾天我回家,我爸跟我說他有個問題想請教一下我。
我爸的問題是這樣的:前幾天聽說一個道理,說在外工作的人情緒不要帶到家里來,后來又聽說一個道理,說情緒要說給家里人聽,讓這個家庭來化解你的情緒。
說到這里的時候,就不理解了,一個人說情緒不能帶到家里,另一個說情緒要讓家庭來化解,到底怎么回事,哪個對?
大家對這個問題疑惑么?
哈哈,疑惑就對了。
其實并不矛盾,兩個都對。
咋回事?舉個例子哈。
某人在工作中受了氣,被領導批評了,之后很憤怒,但是在公司不能發出來,于是回家后,看到孩子作業拖拖拉拉,老婆飯菜有點不合口味。
于是氣不打一處來,打了孩子罵了老婆。
放在平時這都是小事,也不會生多大的氣,更多的是工作中的憤怒帶到了家里。
老婆孩子突然覺得這個男人有病吧,一回家就發火,神經病,家庭氛圍一天不如一天。
好,這是一個例子,工作中的憤怒不要往家里帶,我們來看另外一個人。
另外一個人,同樣在工作中受了氣,被領導批評了,但這個人回家以后,沒有發泄憤怒,而是找到老婆,訴說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難處,說到傷心處心里充滿了難過,老婆孩子充滿了理解和同情,在這個家庭里,大家一起化解這個男人的痛苦,溫暖而舒適。
這說的是后者,情緒需要家的溫暖包容,兩者的差別就是,后者表達的是最初的情緒,難過(原生情緒),前者表達的是由難過轉化而形成的憤怒(次生情緒)
情緒是可以轉化的,在被領導批評時,首先產生的情緒是難過委屈,然后才轉化成了憤怒。
而憤怒的產生,更多的像一個表現的很強大的面具,實則面具背后是難過和無能為力。
真正的感受是被批評后心里產生的難過和委屈。
說出自己的原生情緒,就像打開了自己的心,真正的用心去表達。
在外可能需要這么一個強大的盔甲來應對各種事情,而回到家,則需要卸下了強大的盔甲,把真正脆弱的那部分交給家庭,讓家庭來給自己療愈。
這才是家庭化解情緒的作用
在家里發泄憤怒,沒有人會理你,更加沒有人理解,你也會越來越難過傷心,會想,為何這個家不給我一點溫暖,實際上你身穿帶刺的盔甲,給家里人帶來的都是傷痛,而自己則躲在盔甲后默默難過。
說道這里,一定有人疑問了,我怎么能表達出自己的脆弱,如果這個家不允許我脆弱怎么辦?我說出來了,老婆說:你這個沒用的家伙怎么辦?
是啊,很多人是不能哭訴的,特別是這個時代的男人們,男人們總是被要求堅強,不能不允許表達自己的脆弱。
我覺得這很悲哀,這個時代最缺的就是男子氣,而不是一味的打壓男人。
這就好像拔苗助長,看起來像好了,但實際上沒有根了,結果很多現象就會出現,比如家暴,未成熟的男人為了彰顯自己的男子氣,會用一些極端手段,來讓自己看起來好像“更男人了”,飯桌上的牛逼,權威對下級的欺壓,皆是如此,這實則非常可笑。
時代不允許,會給男人更少的包容,但不代表我們不能理解自己。
我們可以先看到自己脆弱的一面,學會和自己相處,學會和自己的難過待在一起。
學會自己包容,善待自己。
誰都有脆弱的一面,沒有人天生就很堅強。
小時候周圍有很多標語,我記得最清楚的則是:家是溫暖的港灣。
我所希望的家便是如此。
這就是我對以上兩個問題的理解。
其中涉及到一點:情緒的轉化。
憤怒很明顯是轉化之后的情緒,大家有憤怒的時候可以試著體會下,憤怒之后是什么感受。
如果連憤怒都被壓著,那就抑郁了,接著情緒會轉向身體,造成身體疾病。
這就涉及到一點情緒處理,情緒處理的時候最好觸碰到最原發的情緒。
憤怒很多時候都是轉化而來的。
4.對待情緒的態度是怎樣的?
好現在我們知道情緒是怎么回事了,我們對待情緒的態度是怎樣的呢?
是這樣的態度:
情緒沒有好壞,允許它存在,不排斥,不把它視作洪水猛獸。
不用理智壓抑情緒,不理會情緒,就會暗中受到影響,你還不知道怎么回事。
壓抑情緒會讓整個人變得更加沒有能量,情緒是一種心理能量,我們需要和情緒共處,活出自己的生命力。
情緒有時候是看清自己,看到自己內在創傷并療愈的機會。
有時候不讓情緒出來的原因是壓的太久,出來就爆炸。
選擇正確的方式,讓高壓的情緒回歸正常,再允許后續情緒的表達,用疏不用堵。
我們了解情緒,反而會讓我們變得更加理性。
在心里面我們允許自己所有的感受和情緒以及由此產生的想法,但現實中這些想法不一定要做出來,你也沒必要為一個沒付諸行動的想法負實際的責任,而是試圖去了解他們,了解我們自己。
003.情緒管理
終于說到這個了。
前面說了,咱們了解情緒是為了理性的時候更加的理性。
因為很多時候,我們自己覺得自己沒有情緒,但實際上在暗中影響我們,有時候只是當事人不知道罷了。
情緒管理的重要性
前幾天我看到一個視頻中講,當父母管理不好自己情緒的時候很容易把這個情緒釋放在孩子身上,所以原本是父母的焦慮,卻讓孩子承受,孩子做錯了一件小事就發脾氣。
實際上應該說這句話:我罵你打你有時候不是因為你做的不好,而是我情緒管理不好。
當丈夫將工作中受到的氣發到家庭里的時候,是自己情緒管理不好,而不是家庭的不理解。
當你自己總是發現沒有動力去做某件事,或者一做心里就有一種不舒服的感受時,我們可以注意到自己的情緒感受,化解這種感受,一定是有原因的,我們進行自我探索,找到原因,多去思考想想,讓原本的動力能夠出來。
有情緒的時候我們該怎么做呢?
1.承認自己有情緒
首先得承認自己有情緒,這樣才能看到情緒,看到才能夠做管理。
由于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壓抑情緒的,所以經常性的我們不知道自己有情緒,這時候需要深入的自我觀察,包括身體反應,呼吸的變化,覺察到自己的情緒。
有時候容易沉浸在某一種極大的感受中,這個時候別人的提醒很重要,可能一次不能知道,后來慢慢的就可以了。
2.選擇安全(建設性)的表達和發泄
有情緒當然不能一下子就出來,但我們也盡量不如壓抑,而是找一個安全的地方,或者找一個人,或者信的過的朋友和咨詢師來聽你傾訴。
有一個式子是這樣的:你這樣讓我感到XX,是因為XX,我希望XX。
如果你發現自己的情緒一出來就控制不住,建議多來幾次,第一次稍微控制住了,第二次比第一次好一點就行了,然后多做冥想多靜心,增加自己的控制力。
如果你容易壓抑,那就多告訴自己,情緒一部分是本能,一部分是必然會存在的,我們可以允許所有的情緒都出來,允許這些感受來到我們的身邊,是可以同時不壓抑感受而又能夠理性思考的。
有時候只不過是,壓的太久了而導致的情緒過大,這個時候咱們慢慢來,一點一點出。
情緒的表達方式,比如用聲音,用意象,繪畫,語言,身體等方式讓感受出來。
重點是:有覺知,知道當下的感受。
就好像有一部分的我是清醒的。
很多時候我們不能夠很好的釋放情緒的原因是:沒有帶著情緒去表達,就好想你帶著一個微笑的面具說自己好悲傷,實際上也許你心里很多悲傷,但是你說的時候別人卻一點都不覺得,這是你沒帶著感受去釋放情緒。
在朋友有情緒和我們傾訴的時候,我們也不要阻止對方的表達,“別不開心了”,“有什么好憤怒的”,這些話就少說一點。更重要的是允許對方把這個情緒表達出來。
對方笑著說一個不開心的事時,情緒釋放的效果不好,你得提醒一下。
就好像繪畫寫字一樣,我們都講要帶著情感去表達,才能夠創作出觸動人心的作品,我們表達情緒也一樣,帶著你需要表達的情緒去繪畫或者舞動身體,大聲喊叫,大聲哭泣等,就能夠很好的釋放情緒。
所以首先你得知道心里邊是個怎樣的情緒,也許名字叫不出來,但是讓這個情緒充滿自己,然后表達,就好了。
很多時候我們不允許自己表達情緒,也不喜歡別人表達情緒,這不太好,不利已心理健康。
我看到大部分人的問題是,全面的不表達情緒。
因為情緒影響自己,就不喜歡情緒,因為不喜歡,就一直壓著,因為一直壓著,就變得很大很可怕,于是更加不能表達,于是更加討厭情緒,惡性循環,越來越沒勁。
另外一種很好的情緒處理的方法很簡單:什么都不用做,只要靜靜的坐在那里,體會這這個情緒,允許這個情緒在身體里的流動,不是太大的情緒過一會就好了。
比如我有憤怒這個情緒,有了,別立刻發出來(會傷著人),找個沒人的地方坐著,接著你可以想象這個讓你憤怒的場景或者人,然后在心里或者發出聲音罵出來。
也可以不發聲音,就體會著這個憤怒,會感覺到憤怒慢慢的從肚子到胸口,到脖子到喉嚨,最后打了一個嗝,出來了。
這都是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
這都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允許,和能夠感受到情緒。(你要是感覺不到情緒,這也沒辦法,慢慢來)
3.情緒的尋根
前面說了,憤怒大部分是一種次生情緒,所以在表達完憤怒以后,可能會觸碰到一種悲傷難過或者委屈,這時候咱們知道憤怒背后的這些情緒更加原發,更加貼近我們的內在真實的感受。
畢竟有時候憤怒是為了讓自己看起來不是那么的無力和委屈。
關于情緒的原生和次生,大家也許沒那么有經驗,我就說個自己的感受。
大多數投向外的感受,都是一些次生情緒,比如對外人的憤怒,對他人的期待和失望,覺得對方怎么這么不好不公平,所以有時候我們經常去抱怨別人,說別人的不好,本質上也是一種次生的情緒。
問自己:我是感受到了什么情緒才會,憤怒,責怪他人,抱怨他人,要強,等等?
在這些感受的里邊,有些更加深層次的情緒,憤怒下面是自己的受傷感,對別人怨恨的背后是自己的委屈。
原生的情緒大多有一些難過,委屈和受傷感,就像很多時候別人語言攻擊我們,第一時間我們感受到的是難過,后來才是憤怒。
多把注意力放在原生情緒上,釋放效果更好,但有時候需要表面的情緒釋放掉一部分才能看得更深。
以上是情緒管理的方法。
關于情緒的思考,這是個很大的話題,里邊東西很多,我寫的也有很多不全的地方,如果有疑問,可以來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