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朝開國之初,國力衰弱,百業凋零。《資治通鑒》描述當時的狀況,甚至連天子出行都找不到4匹同樣顏色的馬,將相出行只能坐牛車。劉邦出身平民階層,深知秦因暴政而亡的前車之鑒,深感奪取天下的不易與百姓生活的艱難,所以格外注意用溫和的方式統治國家。儒生陸賈建議他實行“與民休息”、“無為而治”的政策,劉邦認為很好,并付諸實踐。在秦賦稅制度基礎上,采取了輕徭薄賦政策,將稅率定為十五分之一。與之前秦王朝的橫征暴斂相比,這種措施無疑深得人心,也促進了農業生產。
匈奴自秦以來就是中國北方的嚴重邊患,為了保證人民能有一個安定的環境從事生產,漢高祖采用“和親”策略,以屈辱換和平,出嫁公主,贈送絲綢、糧食等物品,與匈奴冒頓單于約為兄弟,以緩解其襲擾,漢、匈之間的關系暫時出現了和平,從而給中原人民提供了一個相對安定的生產環境。
由于以上措施和政策的施行,漢初的農業生產大大發展,經濟很快得到了恢復。
到惠帝、呂后統治時期,繼續致力于恢復農業生產,穩定封建統治秩序,收到了顯著的成效,整個社會“衣食滋殖”。
西漢文帝、景帝相繼即位后,又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實施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措施。在40年左右的時間里,政治穩定,經濟上始終保持高速發展的勢頭,出現了封建社會第一次“盛世”景象,史稱“文景之治”。
文帝劉恒(前203~前157),是漢高祖劉邦第四子,母為薄姬。前196年,劉邦平定陳豨叛亂后,被封為代(今山西平遙縣西北)王。前180年閏9月,呂后死,諸呂作亂,丞相陳平、太尉周勃與朱虛侯劉章等宗室大臣共誅諸呂,因為劉恒仁孝,被擁立為帝,是為文帝。從此,中國歷史開始進入了文景盛世時代。
漢文帝即位后,繼續以“黃老之學”為治國思想,多次下詔勸課農桑,常頒布減省租賦詔令。目的就是鼓勵農業發展,減輕人民負擔。使凋敝的社會經濟較快地得到恢復。如前178年和前168年,兩次“除田租稅之半”,即租率從漢初的十五稅一減為三十稅一。此后,三十稅一遂成為漢代定制。前167年,又宣布全部免去老百姓的田租,算賦也由過去每人每年一百二十錢減至四十錢,徭役也由一年一服減至每三年服役一次。農業的發展使糧價大大降低,文帝初年,粟每石僅十余錢至數十錢。此外,文帝還下詔“弛山澤之禁”,即開放國有山林川澤,允許人民漁獵采樵,從而促進了農副業的發展;文帝十二年,又在全國廢除了關卡制度,使商品能夠在更大范圍物暢其流,富商大賈周游天下,加強了各地區間的經濟往來,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生產和商品經濟的繁榮。也使得文帝時期的社會財富積蓄很快,戶口也增加很快,呈現出家給人足、國家富裕的喜人景象。
對于苛刻的秦律,他在高祖、呂后改革的基礎上,又作了重大改革。廢除連坐法,又將黥、劓、刖等幾種酷刑,分別改為笞三百、五百代替。秦法規定,只要犯罪,就沒有刑期,得終身服勞役。文帝則重新制定了法律,根據情節輕重,規定服役期限;罪輕的甚至可免為庶人。正是文帝政務寬厚,“禁網疏闊”,每年天下斷重罪者僅400人,人民也都自謹守法,社會秩序相當和諧寬松。
而且,文帝對周邊的少數民族也以懷柔為主,不輕啟戰釁,以免生靈涂炭。呂后時,南越王趙佗因不滿諸呂亂政,一度脫離中央自立為帝,與漢王朝分庭抗禮。文帝即位后,把趙佗在真定的祖墳修葺一新,對趙氏家族施以厚恩,并派陸賈二度出使南越,曉以利害,最終說服趙佗去帝號,歸附了中央。對于北邊的匈奴,繼續采取和親定邊之策,厚賄匈奴;另一方面,又采取積極防御政策,“募民徙塞下”(晁錯建議),把一些奴婢、罪人和平民遷徙到邊塞屯戍,編以什伍,亦農亦兵。開后世屯田之先河。它既起到了鞏固國防的目的,也促進了邊境的開發。雖然匈奴屢次背約犯邊,但文帝基本上以守為主,除前177年5月,匈奴右賢王又至上郡殺掠吏民,搶掠牲畜,文帝實在忍無可忍了,才派丞相灌嬰率8萬輕騎逐匈奴于塞外,這是文帝時期唯一的一次對匈奴的戰爭,取得了全勝。以漢當時的國力,要和匈奴一戰,勝負也未可知,但文帝怕煩擾百姓,只詔令邊郡嚴飭武備而已,他甚至親自出巡邊境軍營,檢閱軍隊,卻不輕言興兵。
然而,文帝針對匈奴的戰爭步伐卻一刻也沒有停止過。為了對付匈奴騎兵,文帝不但鼓勵民間養馬,“民有車騎,馬一匹者,復卒三人”,國家也在西北邊境設立了36個牧馬場,從事牧養的軍卒達3萬之眾,為的就是實現有朝一日不戰則已、一戰必亡匈奴的宏圖大志。這些措施,不但當時對防備匈奴大規模的入侵起到了警示作用,也為后來武帝大規模北擊匈奴做了充分的物質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