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么》這本書,共九章,加起來大概二百頁。這算不上一本厚的書,卻讓我斷斷續續從八月讀到九月,去醫院也放包里帶著,排隊的時候看,晚上會放在床頭,臨睡前再瞥幾眼。
之所以這么著魔,一是好多小伙伴都說這是一本好書,好書自然慢慢品讀;二是這本書是村上君諸多作品中唯一一部談及自己的作品,我太想走進一個小說家的生活了,所以閱讀的速度不知不覺放慢了下來。
坦白說,這是我看的村上君的第一步作品。看這本書之前,我盯著作者名看了一會兒,心里默默記住,是村上春樹,不是春上村樹,也不是樹上春村。說來慚愧,以前這四個字老是在我的腦海里胡亂排序。
⒈言歸正傳,這本書到底是講什么的呢?
從作品名可以看出,是講跑步的。讀的時候你會發現,村上君是以跑步這條主線,講述了自己與跑步相關的生活日常以及寫小說的技巧及靈感。
也正如村上君在前言里所說:
“我是想以“跑步”為媒介,對自己作為一個小說家,同時又是一個“比比皆是的人”,是如何度過這約莫四分之一世紀的,動手進行一番整理。”
⒉為什么跑步,從何時開始跑步的?
跑步正式進入村上君的日常生活,準確地說是一九八二年的秋天,那時他三十三歲。
之所以選擇跑步,原因歸納起來有三:
一是打算作為小說家度過今后漫長的人生,就必須找一個既能維持體力,又能將體重保持得恰到好處的方法。這就必須選擇一項運動。
二是跑步有幾個長處,首先是不需要伙伴或對手,也不需要特別的器具和裝備,更不必特地趕赴某個特別的場所。只要有一雙適合跑步的鞋,有一條馬馬虎虎的路,就可以在興之所至時愛跑多久就跑多久。
三是村上君打算專注寫小說時把家搬到了千葉縣的習志野,那一帶當時還是野草茂密的鄉間,附近連一處像樣的體育設施也沒有,道路卻是齊齊整整。于是村上君毫不猶豫地(也是別無他選)選擇了跑步。
跟著村上君的步伐,我知道了馬拉松全長是42.195公里。其實除了跑步,村上君后來還有游泳、騎單車等運動。但唯有跑步是村上君日常生活的一個支柱,他說只要跑步,他便感到快樂。
⒊為什么寫小說,從何時寫小說的?
村上君在29歲的時候開始寫小說,更確切地說是一九七八年四月一日下午一點半前后。這時,村上君和愛人經營一家類似爵士俱樂部的店,生意剛好走上正軌。用村上君的話說是好歹算是爬過了人生中一段陡峭的臺階,來到一個稍稍開闊些的場地,心里也生出了自信,開始對該采取的下一步進行思考。
三十歲迫在眉睫,已然逼近不能再稱為青年人的年齡。于是乎村上君下了決心:寫小說。
我想起了某人說過的一句話:“種樹的最佳時間有兩個,一是十年前,而是現在。”所以當你真心想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就著手開始行動吧,不要等待以后,也不要覺得已經遲了,現在就是最佳的時機。
⒋跑步與寫作有著怎樣的關聯?
村上君在書本第四章說,他寫小說的許多方法,是每天清晨沿著道路跑步時學到的。
村上君29歲開始寫小說,33歲開始跑步。打算作為小說家度過今后漫長的人生,就必須找一個既能維持體力,又能將體重保持得恰到好處的方法。村上君斟酌后選定跑步這項簡單的運動。
也可以理解為村上君是因為寫作才開始跑步的。沒想到,這一跑竟堅持了二十幾年。跑者是村上君除了小說家的第二個身份,愛上跑步,成了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⒌關于寫小說,村上君怎么看?
有人提問“對小說家來說,最為重要的資質是什么?”
村上君回答首先是才華、其次是集中力和耐力。倘若毫無文學才華,無論何等熱心與努力,恐怕也成不了小說家。說這是必要的資質,毋寧說是前提條件。值得慶幸的是,集中力同耐力與才能不同,可以通過訓練在后天獲得,也可以不斷提升資質。
他認為寫作長篇小說是一種體力勞動。寫文章屬于腦力勞動,然而寫出一本大部頭來更近于體力勞動。也正因如此,村上君在寫小說3年后開始跑步,想必也是為了保持源源不斷的體力吧。
⒍村上君是如何看待跑步這件事的?
村上君在第一章里說,跑步于他,不單是有益的體育鍛煉,還是有效的隱喻。他每日一面跑步,或者說一面積累參賽經驗,一面將目標的橫桿一次次提高,通過超越高度來提高自己。
“突然有一天,我出于喜歡開始寫小說。又有一天,我出于喜歡開始在馬路上跑步。不拘什么,按照喜歡的方式做喜歡的事,我就是這樣生活的。”
在最后一章里,村上君表示他會把跑步這件事堅持下去,最重要的是用雙腳實實在在地跑過一個個終點,讓自己無怨無悔:應當盡的力都盡了,應當忍耐的都忍耐了。
假如有他的墓志銘,假如上面的文字可以選擇,他希望寫的是:
村上春樹
作家(兼跑者)
1949-20××
他至少是跑到了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