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隱知識
我上大學的時候有一門課很難的課叫“匯編語言”。有多難呢?高數(shù)夠恐怖了,但是學過這門課的小伙伴都會覺得高數(shù)還是簡單了。
于是,當我按照慣例在考試前夕翻開嶄新的教材并看了一天之后,我的內(nèi)心像被一百萬只草泥馬奔騰而踏過,崩潰得無法粘合~各種存儲器、尋址地址專業(yè)名詞在腦海里漫天飛舞,別說活用,連記憶都難過,感覺智商都停轉(zhuǎn)了。
幸運的是,我在另尋出路的過程中找到另一本經(jīng)典書籍,照著它的內(nèi)容去學居然就領悟了,最后以高分順利通過考試。
后來我發(fā)現(xiàn)其實兩本書講的內(nèi)容是一樣的,作者也都是業(yè)界專家。那為什么一本就讓人覺得像天書,一本卻通俗易懂呢?
答案是它們的編排理念和內(nèi)容順序的不同。
看教材的時候,我的經(jīng)歷是:翻了幾十頁了,滿眼還都是一堆基礎概念,而且每一個概念的定義還又長又拗口,好不容易等到第一個習題,前面的概念都亂成一鍋粥了哪里還談得上應用。
看另一本書的時候則是完全不同的感覺:它先給出一個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例題,稍微一解釋就懂了,然后慢慢地增加難度,用到什么例子再增加什么概念,特別是,書里總會出現(xiàn)這樣的提示:這個概念不用細究,后面再解釋就懂了。于是在不知不覺中,最后我竟然把一開始難如天書的東西都學會了。
雖然說的都是同樣的東西,但教材是按照介紹和描述一個產(chǎn)品的角度寫,另一本書則是從手把手教一個新手運用的角度來編排,同時還提示了哪些要理解,哪些暫時可以忽略。同樣的內(nèi)容由于理解角度不同,導致不同的編排方式,結果對讀者的使用價值就是天壤之別,如同都是碳原子組成的物體,一個是木炭,一個是鉆石。
那為什么專家不能按照手把手交新手的做法來編寫教材呢?
其實編寫教材的專家沒有理由為難讀者,他們的確把核心的知識都說了,只是很多專家把自己已經(jīng)習慣成自然的理解習慣忽略了,沒有告訴你正確的吸收順序,哪些地方要先理解,要著重記憶,哪些地方可以跳過,后面自然會理解,哪些知識跟其他知識點連起來更好吸收等等。
這些關于學習順序和注意點等細節(jié)的知識屬于隱知識。
英語習得的隱知識包括聽說讀寫哪個最重要,哪個優(yōu)先~用什么材料最好~材料怎么使用,用到什么程度算吸收了~持續(xù)學習的動力是什么?怎么培養(yǎng)?等等~~這些隱知識解決了,才可以形成一整套真正科學的學習體系,掌握學習方法的精髓。而不是只模糊地知道要多聽多看,跟吃中藥一樣,只知道吃這個有效,但不知道哪些成分真正起作用,結果吞了一大堆又苦又難喝的藥(如果吃得下的話),其實真正起作用的成分只相當于幾顆小藥片。
恰恰是這些隱知識,才是至關重要的;能不能掌握這些隱知識,決定你能不能真正運用英語學習方法,從而習得英語。
六、 二語習得的隱知識
上篇說到二語習得的核心原則叫做“可理解的輸入i+1”。聽起來很簡單,好像用起來也不難嘛,不就是用的材料要比自己的程度難一點么?那為啥前面扯了一通隱知識的概念呢?這就涉及到二語習得隱知識的問題。
可理解輸入i+1相當是個核彈頭,沒有正確的運用方法,并不能帶來多大作用。
在實踐的過程中,很多人認為自以為理解了這個概念就獲得精髓,然后就胡亂開始了。有的拿核彈頭當大錘,自以為戰(zhàn)斗力爆棚;有的拿來當代替投石,也這樣以為能大破難關。
沒錯,用的是這個核彈頭,但果沒有運載火箭,它并不能發(fā)揮出真正威力。
而讓核彈頭成為核武的,就是把它送上天的隱知識。
綜合認知心理學、二語習得理論和實踐經(jīng)驗來說,我認為有效地運用“可理解輸入i+1”的隱知識包括五個方面:
興趣優(yōu)先、聽力為王、整體攝入、回想固化、口述定型。
因為背后的原理解釋起來過于復雜,只能簡單解釋一下。
1.興趣優(yōu)先:正如我在一篇關于刻意練習的文章提到的一樣“符合二語習得原則的前提下,一定要有興趣。這就是說,不管別人說《絕望的主婦》多適合聽力入門啊,不管別人說《亂世佳人》多經(jīng)典啊,不管別人說應該聽BBC、VOA才好啊~~只要你沒有興趣,那么全部都不要!反過來說,只要你覺得有興趣的,不管是有聲小說還是電影還是煮飯切菜的節(jié)目,通通都可以!這點本人深有體會。堅持了兩季《絕望的主婦》之后,實在受不了女人的家長里短和各種作,于是轉(zhuǎn)向喜歡的科幻電視劇和小說,果然就順利多了~~”。
2.聽力為王。這點是貫穿整個二語習得的要點。簡單地說,聽力應該占整個學習過程的70%以上,在早期最理想的是100%,實際上也應該達到90%以上。這是數(shù)量的問題。還有一個是質(zhì)量的問題,這關系到時間利用的有效性。很多人雖然也聽,但是聽的不得法,效率也很低。怎么聽呢?下面提到。
3.整體攝入。這不僅是閱讀的原則,更是聽力的最最重要的原則。如果你聽的時間一直是努力分辨每個單詞,那么注定費勁和沮喪,因為大腦從來就不是單個詞地輸入,它是以句子,最少是意群(短語)的方式輸入。舉個栗子。當你聽到有人對你說最常見的“how are you today?”你會不會在心里分辨,第一個詞是how,第二個詞是are,第三個詞是you,第四個詞是today,然后每個詞組合起來的意思是~~估計你沒想完,人家已經(jīng)走了。你為什么能秒懂呢?不是像很多人想的那樣因為熟能生巧,不然傳統(tǒng)的背誦法已經(jīng)讓中國人都學會英語了,是因為它足夠短,短到能讓你的天然記憶力能把它當成一個整體給攝入,然后以快到你沒法察覺的速度理解了,所以你才能聽懂。所以,是否用整體攝入的方式去可理解,構成你能否真正形成有效輸入的重要條件之一。
4.回想固化。簡單來說,當你聽完一段或者看完一段文字后,這些聲音和文字在你腦海里處于三種狀態(tài):一是積極的,就是你能回憶起的內(nèi)容,這些內(nèi)容才是你真正聽進去的;二是消極的,就是好像有點印象,但就是很難想起來的內(nèi)容;三是沉睡的,就是一點都想不起來了。通常來說,當你的聽力還很差的時候,聽一遍音頻,積極的內(nèi)容可能幾乎為零,大部分是沉睡的,還有一點點是消極的,這個時候,如果你能動用大腦,努力回想,就有可能把原來消極的內(nèi)容轉(zhuǎn)化一點點變成積極的,于是你理解的內(nèi)容又多了一點。依此類推,當你把內(nèi)容完全變成積極的時候,就是把材料完全吃透的時候。這個時候,產(chǎn)生的成就感是無與倫比的,甚至會讓你學習上癮。
5.口述定型。有人問,我聽力都很差,根本都開不了口,怎么做這一步?這個不用急,開不了口也一樣可以做,答案是在腦海里。因為上一步回想固化的時候,你能回憶起的內(nèi)容很多時候是碎片化的,不成體系的,但是你自己又能理解的,這很容易造成一種幻覺:我懂了,我學會了。就像很多人聽了一段話,覺得我懂了,但是你讓他解釋給你聽,他又說不出來。這就是“懂了”的幻覺。真正懂了的標志是什么?就是能夠完整地表述出來。當然,在早期的時候,你沒法開口,也不宜開口,那就只能在腦海里演練。注意,這時候腦海里的演練必須得一字一句地回憶,并幻想說了出來,不然很可能你還是以碎片化的方式在說著讓自己懂的話,而不是真正懂了。
理解了這五個隱知識,再加上“可理解輸入i+1”,基本上你可以解釋各大流派的學習方法為什么有效:因為它們或多或少都涉及到其中的某個或某些點;也知道它們?yōu)槭裁醋屓送纯嗖豢埃蛘邿o效的,因為其中或多或少違背了某些點。
舉個例子:逆向法為什么也是有效的,因為它符合聽力為王的原則,同時符合回想固化的原則(這個原則很多人沒注意到,就是它說的“想”)。為什么又讓人痛苦呢?因為它不符合興趣優(yōu)先原則,通通讓人聽寫,而且讓人死磕,只顧質(zhì)量不顧效率,有點像倒立跑馬拉松,雖然能堅持下去也能到終點,但能堅持下去的人太少太少。
七、學習材料怎么挑?
按照聽力為王的原則,我們以聽力材料來舉例,只要懂得挑選聽力材料,其他都不攻自破。
我們從類型和難度兩個維度來分析。
(一)類型用什么?
這個問題有過很多答案。有人說,要用新概念,這個流傳最廣;有人說要用英語經(jīng)典名著,這個夠優(yōu)美;有人說,用美劇,最接地氣。
我的答案是:都可以。先不要著急,把嘴邊的老血擦一擦,聽我慢慢道來。
首先,我們說可理解輸入i+1,它說的是材料難度上的控制,而不是材料的類型。類型和題材,完全可以由你的興趣決定,無論是看《絕望的主婦》之類的美劇,還是聽童話有聲書,或者原著經(jīng)典小說還是動畫片,甚至你想用考試聽力題,都沒有問題。因為只要用好可輸入i+1,你就能在興趣的基礎上再選出這些類型里合適自己的材料。
其次,你挑選的材料是為了鍛煉英語能力而不是學習英語知識,這兩者是有明顯區(qū)別的(很多人搞不清這兩者區(qū)別,另文陳述)。簡單打個比方,不論你吃比薩還是包子,吃雞鴨還是牛羊,目的都是為了提取能量,增加營養(yǎng)。當然,不同的食物的營養(yǎng)價值有所區(qū)別。然而,當你消化能力還很弱的時候,什么食物對你來說都差不多,因為你只能提取其中一點點能量,甚至吃包子比吃牛肉還更好消化一些。
所以材料類型不是問題,感興趣就行。
(二)用多大的難度合適?
最合適的材料當然是比你的水平(i)難上一點點(+1)的了。那么有沒有這樣的教材呢?有,但是極少。因為沒有一個材料是為你量身訂做的。即使你找到了,隨著你的水平提升,原來找到的材料難度也變簡單了,又要找新的符合要求的材料,那又是一個大難題。
所以我們不得不換一個思路:既然向外求這么難,那能不能向內(nèi)求呢?
沒錯,這就是解決的辦法。
我們知道“可理解輸入i+1”是最有效率的輸入原則,i是沒法變動,但是+多少你能控制啊。
舉個栗子,你是四級水平,然后開始就聽《飄》,這等于是i+10,難度超大,如果你想完全理解,肯定會造成這樣的結果:一開始是完全蒙圈的,特別是各種難詞、長詞,光第一頁就得讓你查老半天了,哪還談得上看下去?
但如果你就查每30秒的聽力文本只查兩個詞呢?這就是在你原來的水平上,自我增加一點點難度。雖然你肯定還是無法理解整個文本,但好歹比你原來的理解水平提升了一點點。持之以恒,理解的東西越來越多,i越來越高,你再繼續(xù)+1,英語水平自然也越來越高。這就是運用“可理解輸入i+1”的例子。
伍君儀先生的“透析法”就是這個原理,只在你懂的水平上,每兩頁查一個單詞,自我控制增加一點點難度。天長日久,穩(wěn)步提升英語水平。
總之,只要用好“可理解輸入i+1”,任何材料都不是問題。所謂“三千弱水,只取一瓢”,因為你吸收任何材料都只是在你能看懂的基礎上,自我控制增加一點點難度。
八、我知道你會問
一、真的是什么材料都可以嗎?
答:理論上是可以。但是~~根據(jù)興趣優(yōu)先的原則,最好還是選擇你最感趣的材料和難度不是大得太離譜的材料。比如說,詞匯量只有幾百的,可以聽牛津書蟲系列;兩三千的,可以聽床頭燈系列;5000左右的,直接上《公主日記》有聲書之類的。注意,我說的是聽,不是看。
二、你的方法很好,但我看了還是不知道怎么開始?
答:說明你沒看懂。我說的是練習的原則,這些原則要再被細化運用,又涉及到運用的隱知識了。而這類隱知識只能是靠反復的練習、思考、摸索,吸收更多的新知識和總結,才可能探索出來。上面提到的二語習得隱知識,也完全適用于讀這篇文章。當然,因為每個人的認知水平不同,加上篇幅關系,沒法展開更多細節(jié)。我準備再寫一篇運用的實例,細節(jié)會豐富到令人發(fā)指的地步~同時,如無意外,一旦上了手,你將會對這個運用方法上癮,不能自拔。一舉解決持續(xù)學習的動力問題,詞匯積累問題,記憶力提升和口語表達問題~
。。。。。
果然很累~~得好好休息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