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昆曲,因為它有獨有的韻味唱詞婉約流轉。
昆曲是昆山一帶的地方戲,作為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被保留下來,那么它當之無愧是百戲之祖。
在曹雪芹時代,昆曲曾是“主旋律”。那時不僅宮廷里唱昆曲,民間也唱昆曲。在《紅樓夢》中,有多達26處出現家中演出昆曲的場面,足見曹雪芹對昆曲的熟悉和喜愛。
昆曲的表現方式是去除掉了大量的樂器,以清唱為主,唱詞婉約流轉,并有其獨特的韻味。曹翁的詩詞也明顯受昆曲的影響,書中更有寶黛直接讀戲文戲詞的情節。用昆曲來演繹《紅樓夢》,是對此書美學傳統的繼承和正解。
昆曲《紅樓夢》全劇分為上下兩本,長達五個小時,由北方昆曲劇院演出。上本從寶玉入世開始,到建大觀園止;下本從太虛幻境到寶玉出世。
導演在改編上保有了文化傳承,然而并沒有對愛情悲劇作大量鋪設,而是展現了一個時代背景之下的一個家族的興衰過程,人物在經歷繁榮衰敗過程中那種無奈落寞寂寥。
黛玉葬花也沒有作為主要的戲,而是將黛玉焚稿,哭靈出走做了重點渲染。在舞臺設計上,一邊是寶釵的洞房花燭之夜的熱鬧喜慶,一邊是黛玉之死的凄涼,兩個不同場景,在舞臺設置在同一個時空,我想這是寶玉和黛玉雖然注定無法在一起的,但依然心心念念的一種精神上的交流。
一切都消失了,永遠地消失了——寶玉那鼎盛的家族、顯赫的門庭和生命中的那一段情結。
看完之后,這種悲情無奈的感覺一直在腦子里面縈繞,久久不能離去。
我在評判一部片子的好壞,常常不是以那種投資大制作大的商業片為先,而是在精神上能夠給你一種啟示性的東西。
無論東西方文化,悲劇文學藝術都有著至高無比的地位。悲劇藝術也往往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它不僅僅表現了崇高和壯麗之美,它多半也是浪漫唯美的。
悲劇藝術它不僅僅是對人生的不幸做出一種展示,更多的是喚起人們直面血淋淋的現實。
這種有價值的毀滅,就是我們說的置死地而后生,鳳凰涅磐,破繭成蝶。不破,不立。只有這種完全的打破之后,我們才會去思考什么是我們真正需要的?
赤條條來去無牽掛,回頭望一場空,好一場大夢。
歷經繁華,看透一切。
我想這正是“少不讀紅樓,老不讀三國”的深層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