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單線程工作
我剛剛入職不久,就與部門主管出去做外場,一連兩天,每天回到公司,看看時間,差不多都要下班了——部門主管很愜意的打開了手機開始等下班。作為一個剛剛覺醒的危機男,我習慣性的拿出筆記本,對我們這兩天的工作做了一個簡單的梳理,梳理的結果讓我大吃一驚:
我們所有的一切,都是單線程工作——簡單而且頗為耗時。
部門主管對于我的結論翻了個白眼:“你才認得???!本來就這樣!!”然后繼續埋頭手機等下班。
我打開業務統計表,密密麻麻的表格記錄確實證明我們沒有閑著,也很努力!但是,我繼續梳理表格中我們部門曾經做過的業務,發覺仍然是一個個單線程工作!
2.效率與未來
周會上,分公司主管打開筆記本,開始分析上周各部門工作情況,分別指出了各個部門的問題,客觀而且尖銳。
對于我們部門,重復最多的字眼就是“效率”兩個字。他承認“你們確實很忙”的事實,但是也尖銳的指出,“你們忙得沒效率”,“你們這樣的忙讓我看不見未來?!?/p>
部門主管低著頭,在會議記錄本上奮書疾筆,快速記錄著主管提出的各種建議。
散會后,我們回到辦公室,主管繼續玩著手機,不時盯著公司交流群,記錄下總公司的指令。
我則開始瀏覽部門各種業務。
說實話,部門沒有未來,公司沒有未來,也就意味著我在這里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均沒有價值,未來的日子,將會成為我的垃圾時間——我沒有那么多垃圾時間來揮霍。
3.可怕的現實
第二天,我們再次外出去談業務,我的主管和我說,他在這一行已經整整三年了,分公司的業績一直都這樣不溫不火的,這一兩年算是好的了,不是全公司墊底。
我的心里哇涼哇涼的——這一行就這么難做么?他拍拍我的手臂,率先走進了潛在客戶的辦公室。
毫無意外,洽談效果并沒有達到預期。返程的路上,他問我:
“有何感想?”
我微微一笑:“任重道遠,還需努力?!?/p>
他笑了笑,沒再說什么。但是我算是看出來了——我們這個部門,甚至是我們這個分公司,追求的不是業績,只是過程:
大家一直重視“有沒有去做”這個過程,卻并不追求“結果怎么樣”。
晚上與妻子一起散步,談起了現在的工作,我對妻子說了我的疑惑,妻子并沒有第一時間回答我,而是問我一個問題:
“你最近沒有折騰你的便攜筆記本系統了?”
我腦子一愣:“這有啥關系?”
妻子說:“你不是說你安裝的linux系統每個軟件包都是最精簡高效的么?而且很多軟件包互為依賴么?這和現實工作一樣的啊,就看你各個軟件包之間的關系怎么處理了?!?/p>
4.嘗試突圍
我其實并不怕外出的辛苦,甚至白眼,但是我真的討厭這樣的低效率工作。
為了自己舒服一點,我開始與部門主管積極互動。
(1)每周上班開完周會回辦公室第一件事,就是找部門主管:
“頭,我們這個周主要任務有哪些?您說我記錄一下?!?/p>
我的主管這個時候會很認真的數著手指,并不時打開手機或者電腦QQ記錄,一件一件的數給我聽。末了,往往會附上一句話:
“這個周還是很忙的?。 ?/p>
然后我回到座位上,開始規劃這些工作,按照時間節點和路線節點,開始整理周工作計劃。當我把周計劃給他的時候,他盯著看了半天,才抬頭看我:
“幾個意思?!”
我裝瘋賣傻:“就一個意思啊——偷懶!”
他用手指頭敲了一會桌子,再次問我:
“這怎么偷懶?!”
我扶著額頭,嘆了口氣,開口解釋道:“你看,我們這件事放在這時間安排可以...這幾件事可以順路一次搞定...”
最后我告訴他:“你看我們一周下來就有這么多時間可以自己支配了不是?”
他最后也認同了,但是附加了點兒條件:“別讓分公司領導看這個啊!”
我一臉嚴肅:“當然當然,否則他會認為我們混日子?!?/p>
(2)每天上班第一件事,還是找主管:
“頭,今天是一上午還是兩批次?”
一開始他莫名其妙的:“什么一上午還是兩批次?昨晚酒喝多了?”
然后看見我手上的筆記本,才猛然醒悟過來,一伸手:“拿來我看一下!”
然后迅速作出決定,兩個人快速分工,需要其他部門合作的,去分公司主管那里報備一下,直接過去相關部門辦公室談一下,然后就開工了。
兩個周過去了,主管已經開始習慣了我跑前跑后,不再每天上班就忙著出去跑這里跑那里,甚至想起什么干什么的日子。他也不需要每次都被動的應付分公司主管的安排。
而我,每次外出回來,也開始有時間看書做自己的事情。
5.后記
妻子很擔憂我這樣容易得罪領導,畢竟辦公室政治總是很煩人的。
我也知道,我這樣的行為,其實并不怎么樣——我只不過是利用了我的主管的性格和我們工作的內容的特殊性以及公司管理的人性化或者說不完善的制度空子,給自己多一點支配的時間。
不管我說的怎么樣,但我這樣終究是不道德的——畢竟我利用上班時間來做自己的個人事情。
所幸,我的自作主張,給我們兩個人的部門的工作效率提升了不少,我們每天都有了至少半個小時甚多多達一兩個小時的休整時間,我們可以用來更好的討論我們的工作 ,也可以自己支配,充實自己——我計劃中我35歲以前,得給自己加幾個執業資格證,給自己的下半生在多一點點選擇。
不得不說,自上一份穩定的工作之后,我開始充滿了危機感,開始積極主動起來,不再被動的等待職場危機的來臨——安逸久了,“油膩”隨之而來,然后便是未知的“全方位退化”——連跳槽的能力都大概率降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