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看過一篇文章講“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好像是李叫獸寫的,反正達人們的思維也應該是相通的),說:看到一個現象就去思考下背后的原因,總結出知識點;而學到一個知識點,就要至少思考3個可以應用的地方。圈圈的文章《小學生的知識,幫你達成1個億小目標》,說的也是同一個理:學會1個思維模型,舉一反三。
文章開篇,圈圈講了一個牛X程序員的故事,牛X的程序員又跨界成了牛X毒犯。那些跨時代、跨領域、跨階層的成功人士,都有一個核心能力,那就是舉一反三。
文中舉了幾個應用的例子。例一:面積和體積公式。小學生用來考試,有人用來造大船貨運,完成了1個億的小目標。例二:你的朋友是擁有更多朋友的人。知道了這個“友誼悖論”,有人用來作為閑聊的談資,而有人用來做流行病的監測。例三:起立鼓掌。賄賂前排嘉賓可以達到起立鼓掌的目的,新產品讓名人免費試用可以起到宣傳推廣作用。寫到這,忽然想到了“儲橙”最開始的營銷就是用的這招。
綜上所述,舉一反三的應用能力很重要,簡單如小學生也知道的知識,可以創造無限財富。所以,在學到一個知識點后記得思考3個可以應用的地方,最好是解決問題的。查理芒格說“80到90個思維模型,能夠解決90%的問題”。聽上去也不是太多,修煉個1年,我們也可以走上人生巔峰啦!
(這篇文章之前就看過,覺得很有道理,但今天再看,感受更深,看來重復學習適合我這種記性不太好的中年大嬸:P)
而圈圈在后一篇文章就很貼心地分享了一個思維模型:可得性偏差。那順帶就作為一個練習,學習這個思維模型,然后應用。
可得性偏差是說我們在判斷或決策的時候,傾向于利用自己熟悉或者容易想象的信息。
那如何避免可得性偏差呢,圈圈也說了:1.接受信息時,選擇性接受觀點;2.人際交往時,保持警惕意識,緩解心理失衡;3.判斷與決策時,利用問題清單進行檢驗。
我的3個應用:
1.接受信息時:現在網絡上各種新聞,看到時先別直觀地條件反射打上“渣男”、“騙子”的標簽。之前看到篇文章,作者提出個杜撰的調查“新西蘭、丹麥等國家的癌癥發病率很低,因為他們有xx等植物有養生功效”,聽眾均表示相信,因為這符合他們對于環境好的國家人民身體就好的預期。所以這就是典型的可得性偏差。
2.人際交往時:與另一半爭論誰對家庭貢獻更大,都更容易注意到自己做了些什么,而忽略了對方的付出。
3.判斷與決策時:上期課程中,我自己的練習題,一開始提出價格是影響競標成功的關鍵,所以需要降低價格;而在后面用解決問題的步驟來分析之后,發現價格并不是唯一的影響因素,之后采取的也是不同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