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文源于我12月21日在TGO成都分會E家宴上的分享。我本人也是領域驅動設計的初學者,DDD(Domain-driven-design)是一種思考問題的方式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要想深入理解還需要反復的思考和練習。
正文:
今天我分享的主題是《領域驅動設計之事件風暴》。當我每次去思考把一個話題講清楚的時候,習慣于從Why(為什么),How(如何做),What(是什么)的角度展開。坦白地說,短時間甚至沒可能把領域驅動設計中的Why講清楚。所以構思今天這個分享的時候, 我反復斟酌,希望通過一條主線和大家一起走進領域驅動設計的世界。
我們還是從“為什么”開始:軟件系統設計面臨的挑戰。
我們都理解軟件開發的不確定性貫穿了整個軟件工程的生命周期,很多時候我們希望通過敏捷的方式來應對不確定性,在軟件工程里面這種不確定性包括進度、需求、成本等等。然而本就沒有所謂的“銀彈”:沒有一種單純的技術或管理上的進步,能夠獨立地承諾在10年內大幅度地提高軟件的生產率、可靠性和簡潔性。
那么如何應對業務的復雜性呢?在這個背景下,領域驅動設計橫空出世。
領域驅動設計是一種處理高度復雜領域的設計思想,試圖通過分離技術實現的復雜性,圍繞業務概念構建領域模型來控制業務的復雜性,以解決軟件難以理解、難以演化等問題。團隊應用它可以成功地開發復雜業務軟件系統,使系統在增大時仍然保持敏捷。
DDD有幾個核心思想:
1.軟件項目的主要聚焦點應該在領域和領域邏輯,不應該直接從需求開始設計數據庫表結構。
2.復雜的領域設計應該基于領域模型,領域模型是封裝了數據和行為的對象。
3.軟件工程核心實質是社會工程,優秀團隊的競爭力來源于互相的信任及良好的溝通。DDD強調技術專家和領域專家一起進行創造性的合作,從而可以不斷地切入問題域的核心。
領域驅動設計包括兩個階段:
以一種領域專家、設計人員、開發人員都能理解的通用語言作為相互交流的工具,在交流的過程中發現領域概念,然后將這些概念設計成一個領域模型;
由領域模型驅動軟件設計,用代碼來實現該領域模型。
Eric Evans在《領域驅動設計》中建議開發一個共享域模型,作為領域專家和IT之間的橋梁,它以無處不在的語言編寫并由應用程序代碼實現。近年來,為這些活動建立了兩種研討會的形式。
這兩種形式的研討會都有助于為IT專業人員提供對域的深入洞察和開發域的通用可視化模型。
下面我來以一個具體的電商場景為例,分享事件風暴工作坊是如何開展的。
事件風暴工作坊
準備工作
正確的人:領域專家,技術人員,用戶體驗設計師,測試人員等關鍵角色要參與其中。
開放空間:有足夠的空間可以將事件流可視化,讓團隊可以交互討論。
即時貼 & 筆:至少四種顏色,分別代表事件,命令,角色,聚合,外部系統,其他約束等。
事件風暴
設計業務場景:根據產品愿景與價值定位,設計關鍵場景,找出起點與終點。
找出領域事件
根據設計的業務場景,將領域事件寫在即時貼上。
每個即時貼表示一個事件。
事件采用“XX已XX”的格式,如“訂單已創建”。
事件排序
將自己的事件貼紙貼在白板紙上。
每個事件從左到右按時間順序排列。
不同事件需保證相對順序。
命令風暴
命令是產生事件的領域行為或領域活動,它可以是:
用戶的動作,比如提交客戶訂單。
外部系統觸發,比如啟動夜間對賬。
定時任務,比如鎖定賬戶。
找出命令
將命令寫在藍色即時貼上(關注用戶從UI界面進行的操作)。
將命令貼在所產生的事件旁邊。
識別出觸發命令的角色并進行標識(黃色即時貼)。
尋找聚合
找出領域名詞
通過分析前一步產生的領域事件尋找領域名詞,規則如下:
識別事件中有業務含義的名詞;
將含有相同名詞的事件合并;
確保名詞代表的業務概念清晰完整且沒有歧義;
用大黃色即時貼進行標記。
確定領域聚合
在確定領域聚合的時候,我們可以這樣思考:它是否可以被獨立訪問,如果可以被獨立訪問就是一個聚合,如果不能被獨立訪問就應該屬于它依賴的聚合。
最后留下聚合即時貼:命令在左面,事件在右面。
未完待續
在這個電商的場景中,如果我們聚焦于訂單的上下文,可以拆分出三個領域事件,分別是:訂單已創建、訂單已取消和訂單已支付。下一步我們要做的就是用代碼來實現該領域模型。
最后給大家推薦兩本非常經典的軟件管理學著作:《人月神話》和《人件》。這兩本書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軟件工程的核心思想:軟件工程核心實質是社會工程,優秀團隊的競爭力來源于互相的信任及良好的溝通。讓我們共勉,謝謝大家!
本文作者萬學凡,ThoughtWorks首席咨詢師,武漢。作者保留本文一切權利,未經許可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