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時候,奸相秦檜得寵,權傾朝野。各級官員都極力討好秦檜,特別是一些州縣官員,都想通過巴結秦太師而加官進爵。
話說這年夏天,雅州(今四川雅安)知府得知秦檜生日將近,就挖空心思,準備了一份奇特的壽禮,裝成六擔,派十二個兵卒輪番挑著,由一個差官押送,前往京城臨安(今杭州),去給秦檜拜壽。
那年巴蜀大旱,川江水枯,水路險情太多,他們安排由陸路出川,走過三峽,再乘船順江而下。
那差官領著一行兵卒,挑著壽禮,走了十幾天,方才出川入鄂。這天下午,來到了鄂州地面,前面一片山嶺,甚是險峻。兵卒們已辛苦多日,早已疲憊不堪,加上道路艱險,天氣悶熱,大家叫苦連天。差官看這荒山野嶺,人煙稀少,怕遭不測,就催促兵卒們快快趕路。突然刮起一陣陣狂風,兵卒們只說老天有眼,賞點涼風,卻不料一會兒烏云四合,電閃雷鳴,下起了傾盆大雨。十幾個人都淋成了落湯雞,眼見前面路邊有座草屋,大家忙跑進去躲避風雨。
草屋的主人是個窮書生,父母早亡,獨自一人守著二畝薄田,耕讀過活。看看屋內擺設,就知道他確實很窮。過了一個多時辰,天快黑了,那書生愁眉苦臉道:“哎呀,雨還這么大。眼見天色已晚,我有心招待各位,卻家貧如洗,拿不出像樣的東西來,實在慚愧。我這草屋四處漏雨,又恐怕淋濕你們的貨物。由此往前半里,有一人家,房舍整潔寬敞,諸位官差何不去那里歇息?”差官正發愁,一聽這話,正合心意,馬上請書生領他們冒雨前去。
一會兒就到了。只見山灣里一座院落,瓦屋四五間,甚是清靜。書生高呼:“魚二哥,有客人到了!”聞聲從屋里出來一個黑大漢,差官上前道:“我們是雅州府派去臨安的官差,途中遇雨,想麻煩在貴府借住一宿,不知可好?”那黑大漢忙說:“好說好說,快請進屋!”把眾人讓進廳堂,又吩咐妻子燒水做飯。書生自告辭回家。
這黑大漢姓魚,排行老二,人稱魚二,家有田地數畝,自己耕種,空閑時打獵捕獸;妻子黃氏出身破落人戶,不僅能干,有心計,還識得幾個字,因家道中落,才嫁給了家境不錯的魚二。兩口子日子過得還算殷實,只是苦于成家十年來,至今無一兒半女。
魚二安頓好眾人在廳堂歇息,就走進廚房,幫妻子做飯。黃氏小聲道:“發財的機會來了,這伙人那些擔子,定是值錢東西,我們何不想個辦法奪了過來?”魚二道:“如何奪?他們人多,難道我們敵得過他們十幾個?”黃氏道:“誰要你去硬拼?這事只可智取。”黃氏叫魚二找出打獵時麻翻野獸的麻藥,放進一壇酒里。二人合計,只要把這伙人麻翻,就好辦了。
吃飯時,那些人早已又饑又渴,魚二夫婦不斷添菜勸酒,大家吃得痛快,把一壇酒喝了個精光,還吃了許多飯菜。酒足飯飽之后,就在地上鋪了席子,一個個橫七豎八地躺下,昏然睡去,隨即不省人事。
等了半個時辰,魚二提把斧頭,悄悄摸進眾人房間。他先對差官下手,用斧背對著差官的腦袋只一擊,差官就去見了閻王。接著,他又一斧一個,把那十二個兵卒全部殺死。
這時雨已停了,月黑風高。夫妻二人忙在屋側菜地里挖了個大坑,將十三具尸體拖來埋了,又移了些菜來栽在上面。將殺人的一切痕跡都消除了,天也快亮了。
二人這才來打開那些擔子,看有什么好東西。結果除了幾件做工考究的金銀首飾和一些蜀繡外,就是一些大紅蠟燭,數數不多不少整整一百支。根根蠟燭有小碗口粗細,上面鑄著大大的“壽”字和精美的花紋。
夫妻倆有些失望,原想發一筆大財,結果只有那幾件首飾還值點錢,其他就算不得什么了。他們又很奇怪:看來這是送往京城給哪位高官的壽禮,可為什么要送些并不值錢的蠟燭呢?他們百思不得其解,又不敢馬上把那些首飾和蠟燭拿去變賣,就只好暫時藏在家中。
半月后,窮書生在親友資助下湊了一點錢,要娶老婆。魚二作為鄰居,當然該祝賀。黃氏道:“那些大蠟燭放在那里也沒什么用,不如拿兩支送他。”他們就除了正送的賀禮外,又加上兩支大蠟燭,拿去送給書生。
書生親友不多,這里又是窮鄉僻壤,所以一切儀式從簡。新娘迎到草屋,眾人主持草草行過大禮,就坐下吃飯。飯后,眾人盡皆散去。
天黑了,書生想起魚二送的蠟燭,拿來點上。紅燭高燒,新婚夫妻進入簡陋的洞房。誰知一會兒兩根蠟燭卻同時滅了,書生又拿火去點,點了幾次都沒點著。書生奇怪了,點上平時的桐油燈,把蠟燭拿在手里仔細察看。他這才注意到,這蠟燭比一般蠟燭重得多。再看燭芯,已沒有了,剛才點著的地方成了一個凹窩。他用指甲往里挖,挖了幾下,沒看見燭芯,卻現出金黃的顏色。他拿來小刀,順著刮下去,結果現出一根金燦燦沉甸甸的燭芯,少說也有二兩重。把另一支蠟燭的蠟刮掉,也得到一根相同的金燭芯。
小倆口又驚又喜,書生更是動起了腦筋:這蠟燭上的“壽”字,說明這是賀壽用的。這么大的蠟燭,定是官宦或大戶人家之物,不說這荒山野嶺沒有,就是附近的集鎮也買不到。更奇怪的是大蠟燭內藏金條,何人費這工夫要干什么呢?魚二又是從哪里弄來的呢?……哦,那天挑著東西的那些官差在他家借宿,后來聽他說第二天一大早就離開了,可誰也沒看見,莫不是……想到這里,書生心里難以平靜,人說新婚之夜,良宵苦短,可他卻盼望快快天明。
第二天一早,他就順著官道,沿途裝著閑聊,打聽半月前那天早上,有沒有一隊挑著擔子的官差路過。花了半天時間,跑了五六戶人家,結果誰都說沒看見。
這一下書生完全斷定:那些官差挑著擔子,是進京給哪位高官賀壽;魚二見財起意,已將那些官差全部謀害。書生又想:看來魚二還不知道蠟燭中藏有金條,不然,他不會拿來送人,并且蠟燭也絕不止這兩支,一定還有。趁他還不知道蠟燭的秘密,我何不再去要幾支?等把幾根金條賣了,就能過上好日子了。想到此,書生心花怒放。
書生來到魚家,說是表示感謝。聊了一陣,書生起身告辭,裝著不經意地提出,還要幾支蠟燭去點,以圖喜慶。魚二夫婦不在意,就又給了他兩支。
誰知過了不久,書生又來到魚家,說是自己的生日,要慶賀,想還要幾支蠟燭。魚二夫婦雖然又拿了兩支燭給他,心里卻不樂意了:哪有向人家再一再二要東西的道理?黃氏更是起了疑心:書生以前可不是這種人哪!
書生一走,夫妻倆馬上拿起根蠟燭仔細察看,也沒看出什么異樣,就把蠟燭點著了。這一下終于發現了蠟燭的秘密。二人不禁又悔又怕:悔的是,這么貴重的金燭,竟白白送了六支給書生;怕的是,書生很可能已經知道了他們謀財害命的事,日后即便不去報官,也定會得寸進尺地來敲詐。黃氏道:“既然如此,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殺了他們,永絕后患。”二人密謀,定好了具體辦法。
書生生日的第二天,黃氏來到書生家。說是新娘子過了門,還不熟悉,要請小倆口吃頓飯,今后大家要多走動。書生暗自歡喜,認為魚二夫婦已經知道了蠟燭的秘密,怕他告發,想來拉攏他。他打下如意算盤:等會兒提出再要些蠟燭,若魚二不給,就干脆攤牌,要求將那些不義之財拿來分成,否則告官。這也叫財迷心竅,利令智昏,他只顧做自己的美夢,全然沒有料到對方已暗藏殺機,做好布置,要取他夫妻性命。試想,窮兇極惡的魚家夫婦十幾個人都敢殺,還在乎再多殺一兩個?
席間,書生因為高興,開懷暢飲。黃氏也極力勸新娘子多飲幾杯。就這樣,一杯杯毒酒,把小倆口雙雙送上了西天。
魚二夫婦又跑到書生家,翻箱倒柜,找到了那幾根金燭芯。又把書生和新娘子的尸首拖來,放一把火,把草屋和尸首燒了個干凈。二人又連夜將所有蠟燭中的金燭芯全部取出,收拾起家中其他值錢之物,第二天棄家外逃。
他們來到江邊,雇船順江而下,到了九江。離鄂州已遠,他們放心地在九江安頓下來,拿些金燭芯做資本,開了一間米行。魚二一下暴富,花天酒地,任意揮霍。黃氏雖然厲害,卻也管不住他。不久,他看好一個小婦人,想買回來做妾。黃氏找他大吵大鬧,威脅他:“你要再亂來,謹防我到官府告你!”魚二只得作罷,后來就以做生意為名,常在外面鬼混,出入青樓。
不久,魚二迷上了一個叫小桂香的妓女,三天兩頭跑去幽會。小桂香倒看不起他那土頭土腦的樣子,只是看他花錢大方,才對他殷勤侍候。一天,魚二背著黃氏,從家里存下的首飾中拿了一支珠花送給小桂香。小桂香一見,非常喜歡。
再說小桂香有個老相好,姓馬,是衙門里的師爺,這天也來找小桂香。一見面,小桂香就把珠花拿出來炫耀:“你看這珠花可好?”
馬師爺知道這是客人送的,看它價值不菲,就問了句:“是誰送的?”
小桂香發嗲道:“反正不是你。”停一下忍不住又照直說,“是大昌米行魚老板送的,你看人家多大方。”
“大昌米行魚老板?”馬師爺頗感意外,“他一個土老財,怎么舍得買這么貴重的東西送你?”不禁把珠花拿在手中仔細觀看。
突然,發現珠花上有“雅州精藝坊”幾個小字,他思忖道:“怪了,雅州遠在幾千里之外,這東西如何到得這里?看這成色,又是新近打造,絕非他家祖傳之物……”馬師爺猛然一拍腦門,狂喜道:“哈哈!我可要發財了!”
小桂香忙問:“怎么啦?”
馬師爺道:“你暫且莫問,日后自有你的好處。現在把這珠花借我一用。”也不待小桂香答應,他拿著珠花徑自回衙門去了。
原來,半年前,雅州知府送秦檜的壽禮在鄂州一帶走失,早有官府公文通報,雅州府也懸賞白銀一千兩破案。馬師爺早已見過這些公文,今天一見珠花上的字,自然聯想到此案。他斷定,這珠花極有可能就是那壽禮之物,從米行魚老板入手,定能破此大案。于是連忙跑回衙門向上司報告。上司立即派出捕快將魚二夫婦抓來。
大堂之上,魚二夫婦百般狡辯,矢口否認,但始終說不清這珠花的來歷。衙役又到魚二家查抄,搜出剩下的金燭芯、首飾等物,這一下證據確鑿,魚二夫婦也只得供認不諱。
魚二夫妻圖財害命,窮兇極惡,殺人甚多,十惡不赦,最終被判處極刑。
(非原創,來自網絡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