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總想著旅行,而忘了腳下的路。不要盲目的說走就走,辭掉工作跑到他鄉流浪,在生活和旅行當中找到屬于你的契合點,最好”。
大冰說“愿你我帶著最微薄的行李和最豐盛的自己,在世間流浪,有夢為馬,隨處可棲。”
這是他在《乖,摸摸頭》里寫下的一句話,我印象尤為深刻,它出現在書的扉頁,好像在靜靜等待它的讀者來臨,一種心動和傾心,油然而生。書中描寫著大冰旅行中,客棧里,發生的那些真實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們歷經的生活,成了這世界最真實的模樣。
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可以做著想做的夢,走過想走的路,然后在歲月里,成為最初你想要的自己,多好。
也恍然意識到,我們還未踏入社會,還只是在這“半畝方塘”的校園里,做著最為簡單的夢。大冰說:旅行是維他命,每個人都需要,但旅行絕不是包治百病的萬能金丹,靠旅行來逃避現實,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現實問題的。 而我一直都覺得,最好的旅行,是能簡單得承擔起自己開始踏上旅程時肩上背起的行囊和腳下路。而在此之前,我們不妨先走著踏實的路,充實自己,規劃自己,在逆境中修行,在腳下一步一步踏出未來你想要的那個樣子。這樣在以后的日子里,有夢為馬,能隨處可棲,有前程可奔赴,亦有歲月可回頭。
奧斯特洛夫斯基曾說過:“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著島嶼,暗礁,難以激起美麗的浪花。”在該拼搏的年紀,如若沒有夢,沒有追求和努力,便如同那些跑了魂的空殼,在或蕭瑟或熱鬧是街頭,四處游蕩,日復一日重復著一樣的動作,成了時光夾縫里煎熬生存的皮囊。
就像在四五月里,萬物生長的季節中,花草樹木,在雨水的滋潤中伸展活動著它們的身骨,茂盛的生長著。校園道路兩旁,綠樹蔥蔥,花草雜生,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色,在學子寫生的畫板上慢慢暈染開來。橘黃色的燈光,記錄著從早起到晚歸,通往圖書館,自習室匆匆行走的腳步。自然用它獨特的方式,調準鏡頭和焦距,安靜地關注著。從發芽到凋落,從花開到凋謝,從和風細雨寒風徹骨,像拍攝一部記錄片,它用它的方式拍下那些學子為夢想奮斗的樣子。
不是只有高三的教室才充滿了夢想奮斗的模樣,大學圖書館和自習室里大片學子埋頭看書,奮筆做題的場景,告訴了我們,在不茍且的日子里,應有不將就的心和敢于拼命的精神。每天在努力地為定下的那個目標學習著,或考研,或直接就業,他們都在用自己的行動而去奮戰。
我不常是這群隊伍里的一員,但沒放棄“掙扎”。起初,并沒有帶著多么偉大的夢想去努力,身上也沒有寄托著爸媽的過多期待,一切都是隨心而來。只是心底有個聲音告訴自己,你想要的生活,自己就去找尋。或許有一天,當能力和經濟已不再成為負擔時,我會“找個古鎮,開家書店,選一個最喜歡的地方,設計出想要的裝修,放著民謠,寫三兩文章,交來自世界各地的友,嘗自己親自釀的酒。
有時候在想,也許,每一個人的內心都曾有過一顆放蕩不羈的心,只是在以后繁瑣的生活里,漸漸打磨成了安定模樣。前者充滿著激情,后者沉淀著歲月,其實,在我看來,都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