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觀者視角:在頭腦中虛擬幾個選擇框,不被默認選項綁架,無論什么時候都有選擇
建構論:好壞是人賦予的,不是絕對的。失眠是一定是壞事?未必,失眠了就索性不睡。
貼標簽:有的問題不知道怎么解決,給它起個名字怎么樣?有名字的妖怪更好打。
聯結:意義感得自己找,想辦法讓自己和某些人和事聯結起來。
不焦慮:意識到任何時候,自己都有退路和資源,總能想到辦法解決問題。
不頹廢:能在絕望中找到意義,在迷茫中找到方向,即使一個人也能堅定的生活
更靈活:別人的難題就是你的機遇,你的天花板總比別人高一些,墻總比別人少一些
更清醒:不被別人忽悠也不被自己忽悠,有必要的時候也能給自己洗洗腦。
焦慮的心安理得,迷茫的坦然自若,頹廢的理直氣壯
沒有什么絕對的壞事,唯有更真實的活著,才能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自我設限:自我的規律
認知三角形:情緒、行為、認知(信念)。注意自己的想法。
我從哪里來?
我出生于農村,家庭條件一般,家人有重男輕女傾向,且特別節儉。
爸爸愛面子膽小怕事,媽媽格局小困于家中。
在我的家里,規矩很多,從小被要求很多,但不可否認的是,我亦是被愛的。
小學時候爸爸送我的紅裙子,大學時候爸爸出差來學校看我,出嫁時候爸爸止不住的眼淚,孩子出生時媽媽的辛苦付出,為了給橙檸做法媽媽摔斷的腿,這些都歷歷在目。
她們是愛我的,但她們只能用指責和顯示優越感來愛我。
我是誰?
我是誰,面對這個問題,我竟然很迷茫。
對自己的認識太少了。
我是一名85后二寶媽,職業教師,對運動健身,美容美體很感興趣,對心理學也很感興趣,希望能幫助別人,希望能對別人產生影響,對別人變得重要。
我還喜歡交朋友,喜歡體驗不同的生活,喜歡多姿多彩多變的生活。
我來干什么?
我來,是為了體驗。
所以,我不懼怕我生命中出現的任何際遇。不管出現誰,都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是那些東西,構成了我的完整。
我不是為了證明自己比別人強,不是為了證明自己很好。
我好或者不好,都是自己。
我想,盡最大可能的滿足自己。
自我剖析:站在高處審視自己。想法只是想法。任憑它在腦子里叫囂,但如果我不理他,不對它做出反應,那么它什么都做不了。
自動化思維,忽悠自己
最近最困難的事情。最困難的那個點。
我控制不住自己要去找他,我做不到,做不到!
自我反思:發現自己對自己的限制
每個人都帶著眼鏡活著,這眼鏡自動幫我們過濾世界的信息。
有時候,我們看見的,我們相信的,不一定是真的。
1、出現意外的時候,你愿意把它當成是好事還是壞事?
壞
2、不如意時候,傾向于反思自己還是找別人的責任?
找別人的責任,推卸責任
3、取得成就,認為是自己厲害還是運氣好?
運氣好
4、如果覺得自己厲害,是天賦還是后天努力?
天賦
5、別人夸獎你,你會覺得是認真的嗎?
不會
6、更在意夸獎你的人還是對你有意見的人
有意見
7、和陌生人見面,是抱有善意還是心懷戒備?
心懷戒備
8、同行?競爭對手還是合作伙伴
9、挑戰風險?安穩生活?
安穩生活
10、項目發展好的時候,是錦上添花還是盛極而衰?
盛極而衰
11、是否接受現狀?
很多不滿
12、相信人是可以改變的嗎?還是本性難移?
可以改變
13、未來
未來。。。
當你對外部世界有情緒反應的時候,你以為你的反應是針對外部世界的,其實針對的是你眼中的外部世界。
外部世界到底什么樣啊。
不知道,
在你不知道外部世界什么樣的時候,樂觀的人會把它想的好,悲觀的人會想的不好。
而好和不好就會成真。
自我突破:打破思維的天花板,重獲無限可能
眼鏡是摘不掉的,但是要升級思維,能跳出來,能站在更高的位置上,看看自己戴著眼鏡的樣子。
看看眼鏡以外的世界。
當然不可以→為什么不可以→說不定也可以→真的可以
給自己一個上帝視角。如果不行,至少給自己一個旁觀者視角。
世界觀
因果論:看見因果論的局限,打開思路,重獲人生的主動權
有關,但并非因果。
我們的反應,是可以選擇的。
無論何時何地何種處境,我們都是可以選擇的。
而處境,也是我們最終選擇的結果。
面對的任何問題都是由三方導致的:責任人是自己,責任人是他人,責任人是不可抗力。
找因果,不僅是為了找到原因,是為了解決問題。而不同的責任人,就可能出現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案。
建構論:把問題變成福利的思維
命名
改變對事物的認知,也許世界都改變了。
改變對自己“缺點”的認識,說不定,缺點就變成了資源。
發展觀:掌握欣賞事物的新視角,讓改變自然發生
如果事物保持不變,一定是有人做了什么。
如果想讓他變化,那就找到是誰,在做什么。
很多時候,是我們做了“對”的事情,才維持了原狀。
于是改變,自然而然就發生了。
悖論提問
那么我十年如一日的不能堅持,是我,做了什么?
模式的變與不變:看清真正的問題,實現真正的改變
第一序的改變,改變行為
第二序的改變,改變狀態。
第一序的改變不能持久,是因為,比如堅持。
三天打魚,我對自己滿意了,我就放松警惕了,所以就去曬網了。
但如果想真的改變,我應該從根本上改變。
第二序列改變有四個特點:1、第二序改變的使用范圍針對的是第一改變的方案2、第二序改變是不合常理的3、第二序改變解決方法只針對當時當地的情境,不涉及因果。4、第二序的改變需要跳出原有的框架、
對這兩課,還是不甚明了。
我長年如一日的不能堅持,
關系
認識關系:關系的本質是合作
關系的本質是合作,合作是基于相互的滿足,為了在關系中達成合作,可以用經濟學的視角作為分析工具,通過溝通了解對方和你在需求上的不一致,并愿意提供能夠滿足對方需求的行為,從而達成合作。
剖析關系:每個人都帶著各自的經驗而來
投射:一種個人將自己的思想、態度、愿望、性格、情緒等個性特征,不自覺的反應與外界事物或者他人身上的心里過程。
簡單的說:每個人在別人身上,看見的其實是自己。
投射分為兩種:一致性投射(我有這種品質,我就認為每個人都有)
另一種就是互補性投射
我認為我是一個容易被欺負的人,那么別人都是欺負我的人。
投射是一種誤解,而這種誤解解釋不清。
媽媽認為你冷,你再解釋你不冷,她也只會認為你在找借口。
認知塑造現實。
如何應對投射?
1、意識到隨時隨地都在產生投射,在關系中對別人有判斷時,無論多么相信自己的判斷是真的,也得聽一聽對方怎么說。
核對
2、作為隨時可能被別人投射的人,不要把別人對自己的態度和真實的自我混淆。
在和別人交往的時候,明明有時候應該多考慮對方的意見,但我卻老在想:是不是我不好?我不值得被愛,我怎么做才能好一點。
要有堅定的自我。放棄對小我的糾纏。回歸現實。
3、區分了自己的立場和別人的立場之后,學會站在別人的立場解決問題,而不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解釋自己沒做錯,浪費雙方的溝通成本
如果一個人跟我發生沖突,我要想:這是他在我身上投射了他想要解決的問題,我不必承擔。
試著站在對方的立場上,你這么生氣,一定有你的道理。
不要想著對方是沖著你來的,首要任務是維護自己,并不是這樣,對方有對方要解決的課題,而對方眼中的你,只是投射的結果。
發展關系,說出“自我”,成就自己
承擔責任,有時候并不是為了追責,而是增加自己改變一件事的權力。
你有多大的權力。就承擔多大的責任。
多承擔責任,就有更多的權力去改變一件事。
要學會自我授權。
想承擔責任就承擔責任,想抱怨就抱怨,我是自由的,我也是靈活的,這些都握在我的手里。
問問自己:我是怎么允許這件事發生的?有什么是我可以做的?我還可以做什么?
突破關系:跳出自我,賦能他人
領導力:說服力,影響力,
別人愿意服從你,愿意被你領導,不是因為你這個人,而是因為你能提供他們想要的。
不管是情緒抑或金錢。
當你一直在敲的那扇門終于打開,不要問為什么,直接沖進去。
比如暑假時候的辭職,我剛開始的要求就是回到初中,最后我目的達成,所以我就不需要問為什么。
自我:我是誰,我的感覺好不好,我的價值在哪里
別人:別人想從你身上要到什么,跟你看到的自己,給自己的定位一樣嗎?
我是誰,別人能怎么用我。
是完全不一樣的。
很多時候,別人完全不在乎你是誰,別人只在乎你能提供什么。
請按照自己的節奏生活、
別人喜歡你,討厭你,都與你無關。都是你影響別人的方式。
意義感
認識意義:人工智能時代,意義感將是人類最后的堡壘
人需要為度過的時間賦予意義,不然,就會沉迷于一些簡單的快感
“好”不再具有,唯一的標準,人們開始追尋意義,而意義就是每個人的個性,情感和屬于自己的故事。也就是獨特性。
你的特點。
發現意義,創造人生價值,找到生活動力
生命的終極關懷:死亡、自由、存在的孤獨、無意義
“聯結”是意義的來源
1、你和具體某個人的關系
2、和某個事物的關系:為藝術獻身。
3、和抽象的觀念的聯系:為造福人類,為維護信仰,
如何獲得意義?
在認知上的三個轉換。
1、建構論:任何事物都不止一個真相,它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建構。
不是說某件事天然的就存在某種意義,意義是我們賦予的。
2、視角的轉換: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3、為消極的事賦予積極的意義
我保持著一個什么事都不做的狀態。
我保持這個狀態,也是需要努力的,所以努力到底是為了什么?就是我保持的意義。
如果想做一件事,找不到意義,覺得空虛沒動力的時候,看看在那些圓圈里,誰最希望你做那件事,你這么做對他的意義是什么?誰最不希望看到你做這件事,你打算這么做,在你和這個人的關系上又構建出了什么不同的意義?
把自己很多的事,放在關系的背景里,變成一件有意義的事。
思考意義,與更強大的力量站在一起,輕裝上陣
掌控思維:否認別人的存在,試圖用自己的意志決定一切。在認知層面上消除了除你以外的萬事萬物。
更強大的力量:就是別人。
象與騎象人
要看到別人,要以合作的姿態,了解他們是誰,他們在做什么,學會跟他們一起做事情,實現你們共同的目標
這不就是常常說的“利他”
變掌控思維為合作思維
把周圍的人和物都看做獨立思考的活生生的人,想要達成自己的目標,就要付出相應的籌碼,承認他人的獨立性,不以你的意志為轉移,才能與世界建立真實的關系。
合作思維的前提就是接受不確定。承認自己的無力,接受自己的無法掌控。
世界沒有按照我想要的運行,是因為世界想給我更好的。
一個人長大的過程,就是內心中孫悟空消失的過程,也是這個人與周圍的人通過充分溝通實現更多可能性的過程。
這個世界的精彩就在于,這個世界是不確定的。
我是誰,我將遇見誰,我將去往什么地方,都是不確定的,這才好玩。
我承認我的無力,承認我的無法掌控,然后回過頭來,對著這些無法掌控的東西看看,我能做些什么。
我們建立意義感的過程,就是我們放棄掌控感的過程。
我們越是看到這個世界上很多事物的運行規律都不是由我來決定的,越是明白自己的渺小和無力,然后回過頭來看看自己能做什么的時候,就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義。
原文:我們越是意識到很多事情不在我們的掌控當中,我們試圖去理解別人的意志,去理解時代的意志,去理解更大的,跟超驗的那些命題,我們就越是知道自己在這個過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看到我的意義在哪里。
創造意義:帶著終極問題,走向人生的更高層級
意義感:確認自己是一個怎樣的存在
我是誰,我在哪里,我在做什么
歐文亞隆孤獨的三個層次:人際孤獨,心理孤獨,存在孤獨(個人與任何其他生命之間存在著巨大的無法跨越的鴻溝)
如果給你絕對的自由,如果沒有人為你做主,讓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那會是什么樣的生活?
自由:你知道只有你自己要承擔每一次選擇的后果。
你不管做什么,都只能是你想做的。不管你身邊有多少人,你每走一步都是你自己。你不走,原地不動,也只有你自己。
Robert Hobson :成為人意味著孤獨,一個人的成長,意味著探索新的安住于孤獨的模式。
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為孤獨找到一個新的模式。
最關鍵的問題是勇氣。勇敢的真正的去愛別人,而不是為了消除孤獨被迫和別人建立聯結。這被歐文亞隆成為“成熟的愛”
1、以無所求的方式建立一段關系
我們最終的意義,是靠自己做的事建立起來的。真實的關系和愛一樣,本質上是無所求的。
2、充分的呈現自己。
害怕一段關系,本質上是害怕我跟你期待的我是不一樣的。
每一個人以完整的豐富的生命個體呈現在對方面前,才會構成圓滿的對話和關系。
什么是好的關系?保存人的完整和個體性為前提。兩個人越獨立,越是能各自成為自我,越能建立好的關系。
孤獨是事實,我們永遠不能逃離孤獨,但可以通過分享孤獨來緩解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