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象
前陣子在一個公眾號留言區(qū)看到一個很經(jīng)典的回答,大家感受一下:
一語驚醒夢中人。
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很多人都有廣泛涉獵讀書或者大量搜索各種資訊的習慣,看到好的、覺得有價值,就馬上收藏起來,越收藏越多,似乎感覺自己讀過了很多書,收集了不少的資料,指不定啥時候就能派上用場。然而信息的數(shù)量級是無窮無盡的,我們知道由信息變?yōu)橹R需要一個拆解、吸收、重組的過程。只是表面看過,并沒有用自己的語言去進行重組,是不會留下什么印象的,更別提用這些知識來創(chuàng)造財富了。
本質(zhì):松鼠癥
“松鼠癥”,學名叫強迫性囤積癥,是指喜歡購買、收藏、囤積一切“某天可能會用上”的東西,從中獲得極大的滿足感,哪怕這些東西基本不怎么使用,甚至嚴重影響到生活質(zhì)量。就像要過冬的松鼠,喜歡在窩里囤積大量的堅果,堅信某天會用上它,但最后實際很少吃。
這跟大量的讀書卻不思考、不總結(jié)、不提煉是一樣的,企圖用閱讀的數(shù)量來掩飾頭腦的懶惰,這種做法的結(jié)果往往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解決方法
最根本的解決辦法就是“不動筆,不讀書”。要讀書,就要動筆記錄,寫下讀書筆記。
吳伯凡老師說過:
“不動筆,不讀書”是我特別認可的一句話。按說讀和寫是兩種狀態(tài):讀是輸入,寫是輸出,但你想提高讀書的效率,最好的方式是動筆:
初級的動筆是在書上劃重點做批語;深度的動筆是寫讀書雜記,也就是書上的觀點、見解和概念成了觸發(fā)你思維的一種手段和契機,你這個時候讀書就不僅僅是在存儲,更多地是在提取了。
書里的話引發(fā)的是你的認知生產(chǎn)過程,這種過程又不是完全撇開書本的,它跟這本書的問題相關——一本書除了負責將內(nèi)容輸入給你以外,其實也是在引發(fā)你進行認知的產(chǎn)出。
為了寫書評而去讀一本書,在讀書的過程中,你就會不斷地主動去思考,不斷地跟作者的觀點交鋒,這是一個很好的頭腦鍛煉、思想體操。
我也有過“松鼠癥”,曾經(jīng)花了一周時間來整理,把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儲存在各種終端的收藏資料,比如微信、網(wǎng)頁、新聞客戶端等等,全部歸檔到有道云筆記,來進行統(tǒng)一管理,分類,打標簽,寫上幾句感想,方便后來的查找,為輸出文章提供各方面豐富的素材。
學以致用的方式
1、分享
將學到的知識、技能,在交談、聚會的時候,嘗試分享給感興趣的朋友,如果自己能說清楚,對方也能聽得明白,就是自己真正掌握了這項技能,如果中途卡殼或者有很多地方記得不清楚,那就表明自己只是大概了解,并沒有完全掌握,需要加強這方便的訓練。
現(xiàn)在知識分享課程很多,如果你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分享嘗試,覺得自己真的掌握了一項技能,就可以嘗試在各種社群進行有償?shù)脑诰€分享,很多牛人就是這樣完成了知識的變現(xiàn)。
2、寫作
用寫作的方式,把讀過的書、掌握的知識進行梳理,結(jié)合各種寫作技巧,產(chǎn)出一篇結(jié)構(gòu)清晰,讓人一目了然的文章,既能幫助自己來鞏固和掌握知識,又能鍛煉自己語言提煉和組織的能力,還能幫助更多的人,何樂而不為呢。
3、踐行
我們不僅僅要有思想上的提升,當我們接觸到一項很好的方法和技巧,要結(jié)合自己的實際情況,看看可以怎么做,立刻著手行動。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總結(jié):
我們了解了“松鼠癥”,知道學以致用才是我們讀書的根本,用分享、寫作、踐行三種方式就可以真正的把知識用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