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若惜
這個時代信息爆炸、廣告爆炸、媒體爆炸、欲望爆炸,人也常爆炸。要么沒時間,要么找出路,要么迷茫,要么糾結。壓力小的,不需要找出路的人少之又少,很多人只是看著健康關起門來,焦慮癥、妄想癥、懶癌癥各種癥統統襲來......
越是時間不夠用,越是需要不斷精進找出路,妄想癥焦慮癥越是稀罕我,這不前幾日我也爆炸了。于是針對自己的困惑去在行上,花些銀子付費去約見投資大咖、自媒體大咖、項目培育大咖。大家別以為我是喝斷篇了,感覺花了銀子下去思路還真是有很多靈感的啟發,請允許我講些看似是大道理的心悟,不做任何道德上的綁架。
01 定位很重要,不斷做減法更重要。
之前看過艾·里斯、特勞特的《定位》,第一感覺是未來最有影響力的是個人品牌的影響力,這幾次付費與大咖們的約見,更堅信了這一點。不過還有一點是之前沒有心悟到的,定位是做減法,要比想象中更痛苦。
大多數人想做的事情不止一件,更有甚者是想做多元化的工作者。現在什么斜杠青年,自由職業者都很盛行。不過要做好這些都需要不斷定位,不斷做減法。如果人的一生有100件好事等著我們,定位就是讓我們放棄其中的99件。這很難辦,人都期待更多美好,忍痛割愛誰都不想。
今天見的是母雞媽媽早期項目培育的行家,個推的創始人,華旦投資的CEO張潔,線上付費500元后第二天就去了她公司。這么一個被眾多媒體報道的女企業家,我查了她很多資料,幻想了很多見面的樣子。沒想到她在公司抱著一個5個月大的娃出來見我,還邊抱著娃邊跟我聊天。誰說女強人不可以兼顧家庭小孩,見到她破滅了吧。一坐下來簡單闡述了我的疑惑,她就機關槍似的發射問題,絲毫沒有寶寶在場的影響,寶寶在媽媽懷里還玩的不亦樂乎。
“你的定位是什么?想打造一個什么樣的個人品牌?”
“你的客戶群體是哪些?”
“你客戶的年齡段是哪個年齡段?”
“你有沒有分析你客戶的心智模式是什么?”
“這么多自媒體憑啥關注你?”
“有沒有寫多類文章多平臺,與客戶互動,試探市場?”
..........
你看咪蒙,簡單分析看她寫愛情比較多,客戶群體是白領、二線城市、愛情婚姻有困惑,客戶年齡25歲到40歲。她最初也寫了很多勵志,職場,婚姻等,但后來一一做減法。每天日更兩文。你決定要做一件事情,首先要去分析這個行業的大咖做了哪些有了10萬+,再者自從微信刷閱讀量禁止了,你可以看出裸泳的很多,所以不一定文章10萬+的就是標準。
我沒用那么白癡,很多問題我肯定在想了。但想是想了沒有徹底深入細化的去想。比如我沒有好好的深入地去分析到底客戶的心智模式是什么?有哪些?另外貪念太重,人生迷茫的人也想幫助,人生有困惑的也想幫助,兩性關系、親子關系、自我修習也想做,根本沒有想著如何去做減法。更沒有不斷與市場互動。
沒有定位好自己的人,言行常不一致,飄忽不定。人生就像不相信說謊的人,也不相信沒有定位好自己的人會有多大的成功。
有的人可以白天工作,業余時間開始第二項事業,還可以把每件事情做好。我是不相信的,肯定是神人。就如有的人想用一支箭同時射死兩只野兔,概率小之又小,必須先做減法。
02 比定位更重要的是你要懂得并抓住客戶的心智。
定位是可以讓你領先一步,但是要想成功你還需要進入客戶心智,成為它心目中的唯一。婚姻也如此。有個閨蜜婚前戀愛時給自己另一伴的定位是:不抽煙、不喝酒,金融界或培訓界。有點顏值。后來果真找到了這么一個人,兩人很快就結婚了。后來婚姻中遇到了些摩擦,差點換人。兩人溝通之后女方才發現這么多年她根本不懂自己的老公,所以老公只能找人陪聊。老公對閨蜜的心智是什么呢?把時間精力多半甚至全部放在家庭上,好好照顧孩子,有時間打掃家里做做飯,而閨蜜竟全然不知,這么多年一直打拼事業,很少顧及家庭,回到家也很少有好的脾氣和老公溝通,久而久之.....
后來閨蜜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白天陪孩子,換著法子做菜做飯,晚上研讀親子、兩性智慧,兩人又回歸到熱戀時的幸福狀態。后來問她老公:老婆在你心目中怎么評價她?認真、努力、付出,向上,能持家能賺錢,很了不起。后來再問閨蜜:現在怎么打算?
“我要把家庭主婦做到極致!”
他老公笑到不用做到極致,做到標準就可以。
你要懂得你的客戶需求什么?哪里是他的痛點哪里是她的興奮點。有些文字為什么10萬+,因為在她的平臺里抓住了客戶的心理需求,別人禁不住閱讀。你把咪蒙的文字放在金融平臺時間長了說不定掉粉。
初戀是每個人心目中無法磨滅的,因為帶給你太多的感動和第一。你懂得抓住另一伴的心理,與另一伴溝通的時候,你就很會述情,首先認同他的情緒。你也會在他低估快樂時知道怎么與他共情。
人生最大的悲劇莫過于堅持了不該堅持的,放棄了不該放棄的。凡是階段錯位、角色錯位就無法獲得美滿幸福的人生。事業如此、婚姻生活皆如此。
03 你給自己什么定位,就往什么方向做。
有一個乞丐站在地鐵口賣地圖。當然,別人主要是給予他施舍,一般不會去拿他的地圖。有一個商人路過,向乞丐杯子里投入幾枚硬幣,便匆匆而去。過了一會兒,商人返回來取地圖,說:哦!我忘了拿地圖,你是在做生意,我也是,我們都是商人。幾年后,這位商人參加一個高級酒會,遇見了一位衣冠楚楚的先生向他敬酒致謝,說:“我就是當初賣地圖的乞丐。”就是因為商人的那句“你我都是商人”,改變了乞丐的人生。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你怎么給自己定位,就要向什么方向去做。
一個人想在社會、家庭中占據什么位置,正確的做法就是根據社會需要、個人特長、人生目標等綜合因素做出選擇,而非受外界的影響。每個人的一生其實都不長,有限的生命里,能把自己想做的幾件事完成就是值得并可貴的。
人生七十古來稀。有一個老太太,認為到了這個年紀,已沒有啥要做的事情,到了生命的盡頭,便開始料理后事,不久就去世了。同樣是70歲的另一個老太太——著名的胡達·克魯斯太太。
則認為,現在沒有那么多煩心的事情了,是生命的一個新的開始,她要給自己重新定位。在她看來,重要的不在年齡,而在于你在世上重新找一個什么樣的位置,怎么活出新的意義來。于是,她憑著堅強的信念和毅力,克服了許多困難開始學習登山。在二十多年里,她登上了好幾座世界有名的高峰。95歲那年,她打破了登頂日本富士山最高年齡的世界紀錄。
世上原本存在直線、曲線,然而人生路好像只有曲線,很少有人的人生路是直線到底。所以每個人的事業、婚姻、生活都有可能在途中“生病”,也更多可能是曲線行駛,其實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曲線行駛的途中你有沒有偏離心中的那條核心直線,繞來繞去還是在你的定位上,這樣途中的“病”才會有治愈的可能。你的人生也就會注定如愿所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