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到今,有個毫無爭議的真理是:每個家長都對孩子的成才成功抱有執念。
在中國家長的教育理念里,學校教育是相當神圣的。“聽老師的話、好好學習,做個好學生”是每個家長的口頭禪。
本文這3個主人公,都是學校教育的離經叛道者,卻在各自領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功。梳理他們的教育經歷、成才之路,希望每個人都能從中思索教育的真正含義。
追逐興趣,自學成才的王陽明
心學創始人王陽明出生在大明帝國的書香世家,爺爺王天敘滿腹經綸,父親王華是當朝狀元。在嚴格遵守父綱子常的封建社會,小小的王陽明從來不是個聽話的孩子。
王陽明早慧,卻有一種惹人發火的好奇心。對于學問的鉆研和探索,他始終遵從的是自己內心的興趣,而且每迷上一樣,必鉆研個水落石出不可。
7、8歲時迷上象棋,不僅日夜沉迷、廢寢忘食,甚至忘記了學生的主業:儒家經典。
父親看不下去訓斥他,他卻有模有樣用孔子語錄來反駁,氣得父親胡子直抖。
在被母親強硬地將象棋丟到了河里后,王陽明人沒有回歸學生主業,又一頭鉆到了道教的養生術里。
父母再次吹胡子瞪眼,橫加干涉,他只好將書籍束之高閣,但只要父母不注意,還會賊一樣偷偷閱讀。
就這樣,在瘋長好奇心的指使下,學生主業的讀書作文他始終敷衍,卻對自己的興趣傾注了全部精力。
他練過武術,想做圣賢,沉迷軍事游戲,把身為狀元的父親氣得發瘋。
在這個中規中矩的大才子眼中,實在看不出這個有點多動癥,喜歡吹牛皮,整天都在搞“小技”的孩子,將來能有什么大成。
王陽明的一生,完全是在在興趣的指引下,鉆研道家養生術和佛家思想,鉆研朱熹理學,精研辭章學,而所有這一切,都源于他想做圣賢的理想。
這個離經叛道的學生直到27歲那年才正式步入仕途,而此舉也并非源于他想“改邪歸正”,也只是為了他的才華和理想有用武之地。
直到1508年,36歲的王陽明經歷過無趣的仕途,被謫貶到貴州龍場當驛丞時,悟透正道,創立心學。
此后平定思田、諸瑤叛亂,剿滅南贛盜賊。開場講學,門徒達萬人。
立德、立功、立言,成為一代圣賢。
博覽群書,逆向思維的塔勒布
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暢銷書《黑天鵝》、《反脆弱性》作者,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思想者之一。
他是黎巴嫩名門之后,父母家族都是顯赫的政治和學術世家。
塔勒布從小的愛好就是看書,看不同種類不同內容的書。從13歲左右開始養成了記錄閱讀時間的習慣,一周差不多會閱讀30~60小時,并將這個習慣保持了下來。
在塔勒布看來,學校簡直就是一個陰謀,通過把知識壓縮到少數作者寫的教材之內,而剝奪了人們博覽群書的權力。
而父母對他則采取了相當寬容的態度。當他十幾歲就開始發表文章后,他的父親就徹底不管他了,唯一的要求就是“不要被學校開除”。
從那以后,塔勒布更加放飛自我,他不期望從學校里得到任何東西,在學校里只求通過考試,而把時間都花在閱讀自己感興趣的書上。
正因為他這種相當自由的成長方式養成了獨立思考的習慣,尤其當他開始對概率和不確定性感興趣時,他傾其一生都在研究這類問題。
當他發現小概率事件正是影響歷史的主要因素時,還在做證券交易員的他就用事實實踐了自己的理論:每次市場大崩盤,都賺得盆滿缽滿,27歲就實現了財務自由。
在2006年成為一個全職作家和學術研究者之前,塔勒布做了20年的商人和交易員。現在他受聘于紐約大學理工學院,任風險工程學特聘教授。大部分時間他都喜歡待在書房中閉關研習,或者在咖啡館里像漫游者一樣冥思。
他無疑是個最令人羨慕的成功者,早已實現財務自由的他從不必為金錢擔心。只需要隨心所欲做自己想做的事就可以了。
目前為止,塔勒布的書已被譯為33國語言在全球發行。
熱愛自由,喜歡挑戰的陳士駿
1978年的陳士駿祖籍上海,出生在臺灣。是美國知名視頻網站Youtube的創始人之一。
他在28歲的年紀就用20個月的時間,賺到了130億元的身家,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年輕的百億富豪之一。
這個看上去憨厚愛笑的男生有著執著“追隨我心”的倔脾氣。
從8歲移居美國后,就成了在美國長大的華人小孩,進入了全世界最崇尚自由的教育體系。
然而,和美國父母比起來,華人父母更重視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成績。所以陳士駿并沒有像同齡的美國孩子那樣無拘無束。而恰恰因為在臺灣早早學會了乘法口訣。他在班里數學成績年年第一。
小學六年級時,11歲的陳士駿無意中發現了一種神奇的計算機語言。用他自己的話說,當時的興奮程度就好像淘金者發現了金礦。
而這一切,只源于某位客人留在家里的一本雜志。上面用相當夸張的語言強調這種程序是一種“最高超的技術,改變未來的力量。”
于是第2天他就迫不及待跑到圖書館找到相關的書,匆匆翻了幾頁,接著就決定馬上回家動手編程。
用陳媽媽的話說,陳士駿的個性非常強,你可以試著引導他,但你管不了他。而她又不是個“虎媽”。
小學時期的陳士駿,既沒法像美國孩子那樣,跟父母建立完全平等的關系,想玩就玩,也比華人小孩相對要寬松很多。
正因為美國教育體系不崇尚分數,而崇尚創新,所以他才喜歡上了計算機,還在上小學就開始寫程序,在小學六年級時,就寫下了生平第1個程序。
從那時起,他迷上了計算機語言,而他掌握的各種計算機語言,都是靠自學。
當時他們家里恰好有一臺蘋果2臺式電腦,而他除了做功課,就會在電腦旁邊一坐一整天。
進入高中后,住校的陳士駿就像一只獲得自由的籠中鳥般放飛了自己。
他立刻嘗試了很多事情,比如抽煙、喝酒、通宵達旦地聚會。據他自己說,自由的高中時期,他唯一值得慶幸的是并沒有失控。
他就讀的高中是伊利諾伊數學和科學學院。這是一所優秀而獨特的學校,采用嚴進寬出型:需要很高分才能考進來,一旦考進來后,學校會給予很大空間,由自己來決定,將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
從15歲上高中后,徹底自由的陳士駿逃課是家常便飯。他也在這里,將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了自己的愛好計算機上。
高中三年,他的成績并不好,但他有個巨大收獲,就是知道了自己努力方向和目標。
他大學就讀的是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強項是工科和計算機。關于大學生活,他記憶最深的就是夜談會。
晚上10點,1樓小小的起居室里,煙霧繚繞。差不多六七個男生正隨意坐在沙發上聊天,煙灰缸里滿是煙蒂。“羅馬是怎么滅亡的?”“這個世界上到底有沒有神?”“你們想不想去加州?”……
總之,天文、地理、哲學、創業,話題無所不包,這幫學計算機的人,想到哪侃到哪。
陳士駿的整個大學期間,繼續著高中的生活狀態:深夜里看書寫程序,沒事寫兩個游戲玩,睡到大中午起床,下午課有時候去上一下。
他的大學學業,幾乎是采取自學方式完成,只要考試能過就行。
在他眼里,大學生活沒有太多驚奇,甚至還有點失望,因為和高中一樣,無非是沒人管束的日子。
在他看來,自由縱然可貴,但更令人沉迷并激動的,是接受挑戰。
陳士駿說過:如果有一天我在一個寂靜的森林里迷失,而面前又有兩條路的話,我一定會在觀望很久之后放棄充滿車轍的那一條,選擇雜草叢生的那條,因為我覺得,走可以預期結果的路,那樣真沒意思。
陳士駿在大學里的高興事是遇到了幾個知己,而他們中的一些人成了他日后創業團隊的核心成員 。
他在大學畢業前的最后一學期輟學,奔向了夢寐以求的硅谷,走上了充滿未知挑戰的工作創業之路,通過自己喜愛的計算機專業知識,成了當時世界上最年輕的百億富豪之一。
結語
這3位名人,從古到今,從中國到外國,他們的成才成功毋庸置疑,但他們的成才成長之路卻引人玩味,令人深思。
天資聰穎自然不能排除在外,但他們獨特的成長方式值得每個人思考探究。
教育的核心到底是什么?
幫孩子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并全力引導,學會放手、給他們自由,培養孩子擁有獨立的思想,規劃自己的人生,用執著和不懈去追逐熱愛的方向。
或許,這才是教育該起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