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empathy),也稱為神入、同理心,共情又譯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 由人本主義創始人羅杰斯所闡述的概念,卻越來越出現在現代精神分析學者的著作中。共情主要用于心理咨詢方面,是心理咨詢建立良好咨詢關系的三個充分必要條件之一。
簡單的說所謂共情,就是能感受和理解對方的情感。
在現實生活中家長怎么與孩子做到共情呢?
第一,就是說出自己的感受。每一天孩子都會經歷一些事情,也會體驗到一些感受,家長與孩子交流時可以說出孩子當下的感受,和孩子在情感上達到統一。比如,孩子因為要買某種玩具,家長不給而哭鬧,家長可以這么說:媽媽知道因為沒有滿足你的要求,你很生氣,這樣哭鬧是在表達自己的傷心嗎?
第二,家長給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家長有時難免有情緒不好的時候,如果孩子一調皮就難免會發火。遇到這個時候,家長可以和孩子這么說:媽媽工作了一天感到很累了,特別希望你能乖一點,讓媽媽安靜一會兒,如果你這時候調皮搗亂,媽媽會感到心煩,就會發脾氣,寶貝也不想讓媽媽生氣,對嗎?
第三,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對事情慢慢都會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作為家長要能夠靜下心來聽聽孩子的真實感受。比如,孩子考試沒考好,家長可以這樣問:“媽媽看你情緒比較低落,能給媽媽說說你現在的感受嗎?”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后,媽媽要給予肯定。然后引導孩子說出以后該怎么做,想象如果做到后會是什么樣的,自己會是什么樣的心情?
做好共情,親子關系就會更加和諧,很多問題就會自然避免。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謝謝。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