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人畫虎難畫骨,我們擅長臨摹現象,但是很難深入本質。讀書,看起來都會,但是有的人真正讀出了精髓,有的人只是在裝著樣子。在閱讀這件事上,好像一直有一層隱形的門,是否真正跨越了過去,才能判斷是不是一個真正的閱讀者。
讀書,這么簡單的事,誰不會?從開始認字就會讀書了。也許正是長久以來傳統教育觀念讓我們覺得自己都是讀書人,但是卻不知真假從來沒有真正地讀過書。
讀書的誤區
——為了讀書而讀書
沒有為什么,因為爸爸媽媽讓我多讀書。有些孩子在上學的路上一路被家長推著。他們認為讀書是為了給家長圓夢,替家長做事,有的甚至非常的被動。究其原因是不明白讀書的意義。
作為成人,我們甚至讀書能夠讓我們長知識,有文化。所以,讀書是一種象征,一種文化的象征。這樣也是一個淺層的意義。
其實,書中的智慧遠比我們利用的要深厚得多,道理相當于為什么看了那么多的書,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現在信息爆炸時代,各種資訊充實著我們的生活,碎片化的時間吞噬著我們的精力。讀書有了更多的干擾。
為了讀書而讀書,結果是自己列出的一系列書單,可是過程并非盡如人意。
——被讀書綁架,只進行表面動作
以往的閱讀就是眼睛看,就像在一個旅游景點參觀,看到的新奇都是一種收獲,然后把它們拍照儲存,就算是完成了使命。這種觀光式閱讀,對于日后沒有什么價值,因為隨著時間的流逝,閱讀的收獲已經慢慢消失,頂多是被儲存在某一個文件夾里罷了,有可能連存在哪里都記不清了。
讀書不應以結果為目的,而是以過程為目標。現在的讀書人難免會有急功近利的想法,抱著沖刺的態度要把自己在最短的時間內打造成所謂的讀書人。讀書追求短平快,其實會讓自己陷入很多坑,反而讓自己的閱讀徒添麻煩困惑。
閱讀的過程很少去思考,就是無腦閱讀。包括怎樣閱讀這件事,也要思考。
不管何種形式的閱讀,抓住閱讀的本質是關鍵。慢讀或快讀并不影響閱讀所產生的效果。在閱讀這件事上,不可急功近利,追求速度。即便是進行高效閱讀,也不應該以犧牲閱讀過程為代價。所謂高效閱讀,其本質是以吸收書中內容為前提的,你不一定要全盤吸收,只做到1%也算是有收獲。但前提是進行了思考和轉化。知識在你的腦海里不只是過一遍,而是被加工了一遍,以特有的形式創造了一次。
如何真正做到會讀書?
1.帶著目的去讀書
明白為什么而閱讀,我們就不會漫無目的地游逛,有了目標就不會再只是一味地“干讀”。
沒有目的的閱讀等于是走馬觀花,看到什么算什么,自己也不會達到預期收獲。這樣的閱讀就是被動閱讀。如同進食,有什么吃什么,沒有就不吃,時間久了也不知道自己想要吃什么了。人的思想更是有惰性。一旦停止思考,時間久了就逃避思考,慢慢就不會思考了。
每一本書都有自己的使命,它是為人們解決什么問題。讀過的書用不上等于白讀,我們要從自身出發,想一想自己讀一本書之前想要為自己解決哪些問題?讀完這本書可以為自己帶來什么改變?這本書是否能幫我解決某個問題?這些目的可以讓我們啟動思考,真正關注自己的閱讀需求。
比如,看這本書《如何讀懂一本書|樊登讀書法》,我要解決自己在如何看懂一本書方面的困惑,那就是目的。目的就好比獵人的槍,能夠幫你捕獲獵物。這樣閱讀是主動閱讀,能夠達成你的預期目標。
2.繪制思考地圖
我們外出旅游離不開游覽導圖,如果缺乏對方向的把握,很容易迷失在街頭。同樣,看一本書,要有一個統攬全局的視角,要找出被繁茂枝葉覆蓋之下的整體架構。
可能在閱讀的時候,我們會遇到很多讓自己感到恍然大悟的句子,然后毫不猶豫地把它們畫下來,或者摘抄記錄。最后讀完一本書,就是抄了很多的精彩句子。那樣就好比我們只是收集了很多漂亮的葉子。
比起摘抄閱讀,我們更需要做的是抓住一本書的脈絡結構。下面列出一系列清單來幫助我們繪制思考地圖:
這本書的使命到底是什么?
它是怎樣論證這個使命的?
它提出了怎樣的假設?
它是如何驗證這個假設的?
推理的過程是怎樣的?
最后我們得出一個什么樣的結論?
這個結論對我們每個人有什么意義?
按照這樣的思考模式來對待每一本書,嘗試著畫出這本書的脈絡結構。這樣的視角下我們去解讀每一本書,畫下每一本書的思考脈絡圖,將來收獲的是一片茂密的森林而不只是一堆零亂的樹葉。
3.清晰地表達出來
對于書中的知識點要進行吸收和轉化,這期間才是思考力和表達力的磨練過程。淺嘗輒止只能讓思考處于停滯的狀態。把每一個知識點都要完成一次完整的進化才算是真正的讀進去。
比如,我每天讀一定頁數的書,有時是為了督促自己完成目標。如果沒有思考和輸出,那其實就沒有完成真正的閱讀。再或者,每天讀完書,寫出一些沒有經過思考的文字,這樣的輸出沒有質量,也不算是達到閱讀目的。真正的不是讀了多少頁,也不是寫出多少字,而是思考了多少秒,是否真正讀懂了。
讀懂才是積累。那怎樣證明讀懂呢,樊登老師提倡講出來,別人也聽懂了,這樣一本書算是真正被讀懂了。其實輸出就是檢驗讀懂的最好手段。如果沒有讀懂,自己頭腦一片混沌,那么寫出來的也是很亂,或者講出來的別人聽了更不明白。
能夠條理清晰地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才是真正的讀懂了一本書。
4.重視積累的過程
以慢為快更實際,就像樊登老師說的,任何積累的過程不能省。
我們所熟悉的樊登現在是講書界的大佬,但是他也不是一開始就講得這么好,看書也是有一個從慢到快的過程。最開始,他看書也不快,要把書中內容醞釀如何講出來,這個過程更是耗費腦細胞。但是他把每一本書都在頭腦中經過這樣的一番歷練,最后就是大腦的升級成長?,F在他看一本書很快,而且很容易能把所有的知識點進行連接,整合,講出。
把每一本書看懂之后講出來,這期間有著看不見的過程,非常容易被人忽視和省略,但是讀書真正的精髓應該就是把書中內容進行消化并產出的過程。一開始看一本書可能很費時,但是不能因為費時間而省去最關鍵的步驟——思考。
因為每一本書都是一種知識的積累,更是思考力的磨煉,及表達力力的鍛煉。樊登從第一本書開始,練習講出來,講完100本書就會感覺到明顯的層次提升。每一次刻意練習都是對自己大腦的風暴式歷練,但是這樣才能建立更多的腦神經元,慢慢地讓神經元之間發生鏈接。
大腦就像一張慢慢鋪展開的網,有 了越來越大的網,以后看書的速度會越來越快,并能準確吸收一本書精華,再把價值點傳遞出來。各種能力之間是慢慢連接并相互加強的,只有基礎扎實,才能后續有力。
寫在最后:
刻意練習=時間×積累
經歷了大量的刻意練習,能力慢慢地凸顯出來。閱讀,要確保每一次都能得到保證質量的內化和輸出,完成一個大腦的刷新過程。
思考是一種傷神費心的勞動,要有意識地去鍛煉,不斷在舒適區邊緣拉伸,它就能慢慢成為你的一種“閱讀肌肉”。
思考,閱讀,都是一個由慢到快,積累成長的過程。反思個人的閱讀能力,扎實走好每一步,才能真正讀出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