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枯的不知名的藤蔓,從高架橋的護欄上,從街道兩邊枝繁葉茂的榕樹上垂下來,一枯一榮讓人常常于不自覺間感嘆時間和生命的過程。
南方的梅雨時節還沒有到,但雨往往還是說來就來,讓人措手不及。在雨和太陽的間隙一刻不停的奔走于不同的城市之間……。
這是一個思考的過程更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作為普通一員,如何找準自己的定位?如何為老人提供更好的服務?如何選擇一件適合老人的產品,盡可能的減少因身體機能的退化給他們肉體和心靈帶來的不便甚至痛苦;減少身體自然的老化過程中給他們帶來的孤單,無助甚至恐懼感。
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幾千年前孟子曾用老年人的生活狀態作為評價盛世和君王治理水平的標準。
在物質生活已經不再捉襟見肘的今天,我們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擺脫了物質困乏帶來的痛苦和局限,但在追求物質豐富的過程中,我們發現,衣食無憂之后幸福感是那樣的短暫,很多時候我們發現甚至我們與之正在愈行愈遠。青年人如此,老人同樣如此。有人說貧困限制了我們的想象,其實對于物質偏執的追求何嘗又不是如此?
陶淵明曾這樣描寫理想的世界: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我覺得童年與老年作為生命過程的一頭一尾,是整個生命過程中最脆弱的兩個階段,但也應該是最快樂的兩個階段。
孩童的快樂來自于未知帶來的無憂無慮,來自于一切都剛剛開始,一切都皆有可能。老年的快樂則來自千帆過盡之后的世事洞明,來自于創造之后的滿足,來自于對歲月醞釀的回味。
但現實中很多時候他們并沒有享受到他們應該享受的快樂。原因很多,但社會對于他們需求的漠視,對于生命自然衰老的誤解甚至恐懼和敵視無疑是重要原因。
我們發現了這個問題,我們正在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資源解決這個問題。很多人都在假道養老。養老道路千萬條,但要抵達心中的“羅馬城”要有這樣的前提:
立足現實,實事求是的態度。
不驕不躁,穩扎穩打但又不失開放變通的心態。
必要但又不沉溺于其中的情懷。
希望當我們老了,我們還能一如既往的發現世界和生活的美好,一如現在這樣的熱愛她!
路上看到李稻葵先生關于養老的一篇文章,標題很符合寫下這篇短文時的心情,拿來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