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的時間不久,依靠真誠和有趣也積累了一些關注。經常會在后臺收到留言問能不能賺錢,如果在3年前我會覺得說依靠新媒體寫作賺錢絕不是一件難事兒。
但現在新媒體行業的風口已過,內容創業更是一片紅海。如果以流量和變現為結果導向的話,我的做法不可不謂不自量力。那么我寫作目的又是什么?
01? 記錄
去年冬天,我隨外婆一起拜訪老家一親戚。她人很好,席間不停招呼我吃水果。聽說年輕的時候也是個能干的女人,只是如今上了年華面容憔悴。我問外婆為何帶我去看望她,外婆說那人得了癌癥,半只腳已踏入地府。果然沒過多久,我便得知那位親戚離世的消息。
想來人與世界的聯系,可以如此脆弱。像茫茫大海上一葉扁舟,無外乎抵達彼岸或傾覆海底。
很喜歡的一位作家寫過這樣的話:有時候進入一個幻境,看完一場電影,參加一個婚禮,聽到一首音樂,會處在一種感動中,總覺得想要做些什么,更熱愛生活,或者活出偉大。然后,我們睡了一覺,又回到了日常。
感動是會忘記的,記憶也會變得縹緲起來。有時候不經意間讀到一篇文章,似有電流流過身體,會讓人產生觸電般的頓悟!而那樣的感受不記錄下來,對短暫人生的停留而言似乎是一種缺憾。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不愿意發朋友圈,大家在逐漸變得成熟的同時,也在漸行漸遠?;ヂ摼W加速了訊息傳輸的速度,降低了人和人溝通的成本??此评巳伺c人的距離,但這觸手可及的鏈接真的是我們需要的嗎?
于是我用寫作的方式,記錄生活中那些“觸電”的瞬間,心流交匯的時刻。頹敗也好,巔峰也罷,都讓他們凝注在一篇篇文章里,以供自省。
昨晚夜里醒來,我起床關燈,竟發現窗外驟雨如注。我想起李商隱筆下的巴山夜雨,一時勾起鄉愁。好像唐朝詩人都擅寫鄉愁,李白一首「靜夜思」傳唱至今。
聽蔣勛講中國文學,了解到原來李白的家鄉在中亞碎葉城,屬今天的吉爾吉斯斯坦。自小逐水草而居的李白,詩詞里盡是游牧民族的開闊與豁達。入唐以后幾經輾轉,遂寫下歌頌友情和思鄉的千古絕唱。
我記下成都平原上的那個雨夜,夢里全是唐朝詩人的樣子。
02? 輸出倒逼輸入,讓我更好的閱讀
因為寫作的原因,我不得不大量的閱讀。有人說,讀過100本書才能寫成1本。寫作是一個放電過程,持續的寫作輸出需要長期穩定的閱讀輸入來給自己充電。
我不再使用以前的閱讀方法,拿到一本書就從第一頁開始,逐字逐句從頭到尾的“掃描”。而是學會從封、目、序、尾的結構上把握一本書的脈絡,學會帶有“目的性”的高效閱讀方式。
開始寫作之后,不管是閱讀量,還是閱讀的效率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也曾掉過幾個閱讀的坑,比如一味地追求閱讀速度。而忽略了真正高效的閱讀,是專注到忘我的。當讀到一本能與自己產生“心流”的書時,會讓人忘記時間的流動,根本感受不到快慢。
因此,找到使自己專注閱讀的狀態,比一味追求速度要重要得多!
黃執中說學習最高效的方法是“書到用時方恨少”,他說“讀一本書,是為了讀別的書”。讓我對閱讀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所認為高效的閱讀,一定是能夠有效地指導當下行動的閱讀。不改變思想的閱讀是自我催眠,不改變行動的閱讀是自我逃避。改變思想,繼而改變行動。
我們學到的、記住的不叫知識;改變我們行為的才叫知識!孔乙己知道茴香豆的茴字有4種寫法,對現實的生活又有多少助益呢?
03? 寫作是思維的結構化過程
這世界上最硬的和最軟的兩種物質,金剛石和石墨。它們都是碳素單質,就因為元素間結構的不同,導致呈現的狀態天差地別??梢娊Y構的重要性。
寫作就是把我們腦海里雜亂無序的思維,結構化表達出來的過程。開始寫作以來,我得到的最大提升便是學會了畫思維導圖。
現實中我們經常評價一個人很聰明,但如何具體地界定往往沒有足夠量化的指標。李笑來提供了一種觀點:一個人腦海里擁有多少清晰、準確、必要的概念,以及概念間有多少清晰、準確、必要的聯系,決定了這個人的聰明程度。
寫文章經常需要了解一個陌生的領域。第一步便是學習新領域里的基本概念和規則。結構化的思維方法,對我更好更快地融入到新領域的學習起到了巨大的幫助。
通過在簡書發表文章,我練習和掌握了很多思維結構的方法,精進了自己的寫作和表達。在厘清一些關鍵信息的同時,也注意到概念間的重要聯系。
如果說閱讀是信息的獲取過程,那么寫作就是信息的處理過程。一篇沒有邏輯框架支撐的文章,不是一篇足夠好的文章。而文章背后的邏輯,往往是一個人的思維方式的體現。
04? 提升自我認知
傅盛認為,人與人的根本區別在于認知的區別。一個人的認知有四種狀態: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自以為是? ?
知道自己不知道——空杯心態
知道自己知道——懂得規律
不知道自己知道——最高境界
有的人花了很長的是時間,才知道自己是什么樣的人,想要的是什么,不想要什么。馬克思花了40年時間寫「資本論」,胡建彪到了40歲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自我認知的目的在于自我成長,那些很優秀的人自我認知都是非常清晰。要有很強的自我認知,才能做到內心世界的平靜和從容,不會被他人的評價輕易影響,也不會輕易的judge他人。
我很慶幸,通過寫作的方式,可以逐漸走進自己,了解自己。如我之前發過的一篇自我剖析的文章:這些年我走過的彎路。
接受不可改變的,改變可以改變的,這話知易行難。如何區分二者仍需要足夠的智慧和積累。
這是一個信息過載的世界,每一分每一秒都有大量訊息在發生交互,人體內的細胞也在不停的更迭。每一個鏈接,都是通向新世界的窗口。
而寫作,是抵達自己的最好方式。
05? 平凡生活的一場冒險
人的一生,是一個不斷向外部世界追尋、向內心深處探索的過程。人的幸福永遠來源于兩方面,外界的評價和自我的打分。只是這比例因人而異。
過度的在乎外界的評價,會遺失掉自我;過度的以自我為中心,則會變成一個妄人。所以人是一種很糾結的物種,整個生命周期都在這二者之間搖擺。
寫作這件事,對我來說也是一場冒險。選擇發出聲音,表達觀點,本身就是一件需要勇氣的事情,因為一旦做這件事情必將面臨來自外界和自我的評價。
好在這場冒險也會隨機發放獎勵,之前的一篇文章 《如果王家衛來導悟空傳》發在簡書上,日閱讀7000+ ,有幸還上了banner。
我想,這就是冒險的美妙之處。在荊棘叢生的密林里,會有各種奇珍異獸出沒,也有清泉和寶箱。
想起秦末劉邦在去往咸陽的古道上偶遇秦始皇出游,無意間瞥見始皇帝的側臉,不由得稱贊道:大丈夫生當如此??!那份豪邁令人感動,后落草為王,據漢中反暴秦,開辟大漢江山。初衷不就是緣起一場冒險嗎!
06? 抵達內心世界的平靜
這是一個焦慮的時代,年輕人在焦慮,中產也在焦慮。人們得到的越來越多,得到的越來越快?;ヂ摼W將人們帶向越來越遠的地方。
人類的焦慮變成一個巨大的市場,各種各樣的商人在里面兜售各種“藥劑”。北京的中產階級每5分鐘焦慮一下就能造就了一篇10W+的軟文。
我看到周圍的好多人都是那么用力地在生活,朝九晚六之后去健身,周末去補課充電,討論宏觀經濟,學習金融投資,看書、旅行、考證、換工作。生活就像電臺節目一樣不停切換各種頻道。
我們時刻處于亢奮的狀態,微博、微信、知乎上面的各種訊息刺激我們的眼球,后臺大數據分析得出我們的偏好后不停推送相關的內容,我們被淹沒在茫茫的信息海洋里。
這個時代正在竭盡所能地“溺愛”我們,盡管方式顯得有些粗暴。直到有個細微的聲音發出來:這就是我們想要的生活嗎?然后頻率消失在宇宙盡頭。
如同電視機上的“雪花點”,有1%來源于宇宙大爆炸的輻射。這頻率竟能穿越137億年的時空,讓我們每個人都目睹宇宙大爆炸的殘跡。似乎在訴說著什么。
我偏愛看科幻片,最愛「星際迷航」系列。其中一個劇集,進取號艦長的臺詞是這樣講:我們都是探險家,受到內心的驅策想要了解地平線外的世界、海岸線外的世界,然而,我經歷的越多,就越懂得無論我們去到多遠,無論我們飛得多快,最有意義的發現,并不在下一顆星辰之外,它在我們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