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聽了這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每每看到這句話都不由得會心一笑 —— 回首走過的歲月,哪怕是自認為是最為認真度過的十年,這句話所揭示的真相依然一而再地在我身上發生。
本文想要討論的主旨是"時間管理",這并不是什么新鮮概念,但一直都是知乎等論壇的熱門話題,持續性地高燒不退。
時間管理(現在進一步的研究稱其為"精力管理"),之所以如此受現代人的追捧,根本目的自然是為了能夠以高絕的效率安排自己每天24小時的工作和生活,游刃有余地面對不斷出現的各類問題。
關于"時間管理"的討論,市面上相關的"老師"和分享者也是層出不窮,由此可以看出這個話題相關的問題算得上現代人的通病和頑疾,以及人們對于處理好這個問題的迫切愿望和與期望相背的現實情況。
本文接下來的部分,將介紹本人在"時間管理"方面多年的思考,目的在于通過坦誠自己多年在這些方面的拙劣表現,以及自己對于這些表現產生原因的反思,來讓自己盡快找到那顆代表成功的啟明星,擺脫當下渾渾噩噩的狀態。
2. 現狀
在陳述相關的思考前,很有必要深度剖析下自己在過去這些年里,時間管理方面的斑斑劣跡。
不得不說,這些問題在寫下時自己已經汗流浹背了。
- “拖延”。簡直萬惡之源!
1.1 辦點事情,舍不得逼自己一把,除非自己主觀上十分愿意做(例如打兩把游戲),就一定拖拖拉拉。在外部Deadline到來之前,必然是找各種"理由"避免正面應對 —— 哎呦,我突然想起來有個什么問題得去處理下,大約半小時就能完成了;今天已經做了不少事情,真是"收獲滿滿",這個問題就留到明天再看吧,然后第二天繼續一樣的操作 。
1.2 即使采取諸如"先花一分鐘將任務分解,以便讓任務看起來沒有那么遙不可及,避免退縮"的方法,但面對子任務,依然是不愿意設置Deadline,依然更愿意并且實際去做那些自己熟悉的任務。
1.3 雖然心理明白"要主動規劃時間,進行實踐管理;這個很重要",但實際執行時,卻是"走到哪算哪",比如八小時工作制里的"8小時工作,8小時休息,8小時提升自己",那這最后8小時應該怎么規劃,怎么以周為單位去規劃,以月為單位去規劃,以年為單位去規劃,以五年為單位去規劃, 這些一直以來都沒有認真思考過,哪怕短暫的思考踐行,之后很快又回到原點。
1.4 這方面的典型例子一大堆: 一個駕照科目一馬上滿三年(截至 2024/02/17),交管局都發快過期短信提醒了,過去兩年以"考證更重要"等理由一直拒絕直面這個問題。 - "計劃很美好,實踐一團糟"。深感“不能夠再這么活”,于是咬牙花一周設計了個每日計劃表,但實際情況下每天下班回來之后飯都不想做,就想緩緩精神;然后在持續刷了兩小時+的抖音之后,抬頭一看得睡覺了,然后躺床上又刷了兩小時抖音,第二天繼續,周而復始。幾天后自己都覺得沒意思 —— 改不了就別改了。
- 精力不足。因為深感"生活已經被過得一團糟了,要是工作上還沒有啥建樹,那這人生也太沒勁了",于是過去的八年每天的工作時間里都讓自己處于滿負荷運轉狀態(早期幾年加班更是常態,每天12小時的工作時長屬于家常便飯),真正的喝口水的時間都沒有;每次下班之后回到家,整個人都是一種要虛脫的感覺 —— 體力腦力都被榨干。上面小節里談到的"下班飯都不想做"現象,這個應該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
3. 反思
3.1 基本邏輯環路
之所以如此看重和持續性地追逐"時間/精力管理",根本原因是在追求"效率",希望能夠以持續提升的效能來完成工作和生活中那些必須得做,或者可以帶來更多物質收益的事情,以省下更多的時間去做那些自己"喜歡但物質價值低"的事情。
- "效率"是實現一系列目前的必備基礎條件,是需要我們持續追逐的。
- 提升"效率"的關鍵方法之一就是在從事相關任務時能夠最大化地保持"專注"這一狀態。
- 但是保持"專注"狀態和人性里的訴求是正好相反,背道而馳的;于是我們需要刻意訓練出一系列的思維認知和習慣,以達到能夠"快速進入專注(心流)狀態,然后盡量保持住,直到任務完成"的做事風,最終實現"高效率,慢生活"的至高要求,實現對于人生道路的掌控感。
3.2 方法論 - 營造環境
環境的重要性怎么強調都不過分。
- 想要提高效率,確保盡快進入并保持住"心流"狀態,最穩妥的辦法就是離開家,去圖書館或者咖啡廳,甚至工作單位,總之不要在家里呆著。不要寄希望于什么”專門劃分出一塊單獨的區間“,這種操作對其他有效,但對于我來說,基本沒什么效果。
- 某些場合下必須得在家里進入"心流"狀態的,那么關注以下幾點:
2.1 書房里不允許有其他不相關的東西。這里的"不相關"包括但不限于:手機,零食、飲料等。
2.2 書房是否需要放電腦,這一點也需要認真考慮并且反復斟酌,并且這個決定應該在之后的踐行中持續檢查,確認效果超出預期就重新調整方案。
2.3 如果確定書房需要放電腦,首先電腦上不要裝非工作相關的軟件,尤其是游戲類;甚至對于網絡這一塊,也需要慎重考慮 —— 是否再裝一臺進行專門聯網的電腦?
3.3 方法論 - 有意放縱
正如健身計劃里有"欺騙餐","偶爾地走神更有助于集中精神"等等前輩們的經驗教導,無一不揭示一個現實:通過有意地放縱可以有效增加"堅持"的強度和時長。
同樣的思路一樣可以作用于時間管理方面:
- 就像( "規則反而會激發了你的創造力" ),通過有意識地放松可以顯著提升專注的質量和時間長度;通過制定階段性的Deadline也能達到類似的效果。
- 周計劃里,每星期里預留一天給墮落。
- 工作日里,禮拜五下午作為"時間計劃表"的設置時間,這一經濟學家稱為"低機會成本"的時間內我們進行本周情況總結和下周計劃安排。
“只工作不玩耍,聰明杰克也變傻。“
閑是靈感的源泉,忙是思維的墳墓。
3.4 方法論 - 早起
這么多年的實踐經驗,加上剛剛過去的整個春節假期,再次驗證一個殘酷的真相:懶覺確實很舒服,非常符合人性;但是一旦晚起,一天的時間就都得廢:
- 12點左右起床吃了早+午餐,飽食困之下一個午覺又得干到下午三四點,這個時間點稍微磨蹭下就到吃晚飯的時間了。
- 晚餐之后深感這一天又頹廢過去,自暴自棄之下更是難以進入狀態;追個綜藝,看場電影,打兩把游戲之后基本就到睡覺時間了。
- 短暫的快感之后是無盡的懊惱,如此周而復始,循環往復。
而這一切的源頭,皆是因為早晨的那次賴床。所以尋求改變,從早起開始!
3.5 方法論 - 精力管理
名為"時間管理",但進一步深究就會發現其本質其實是"精力管理",畢竟一天只有二十四個小時,這不是你能夠決定的;你可以決定的是將自己有限的精力分配到哪些事情上來獲得更高的收益。
這是非常需要基礎認知和方法技巧實踐的,畢竟高精力+充裕時間才等于高產出,而往往我們會陷入高精力+時間緊迫,或者低精力+充裕時間的低產出境遇,這對于個人精力或時間是巨大的浪費,也會沉重打擊當事人的信心,尤其是“低精力+充裕時間”情況下,時間都花費了,但收獲了了。
以上三個組合"高精力+充裕時間","高精力+時間緊迫",”低精力+充裕時間“,分析之下就能夠發現: 高精力投入是基礎,然后在此基礎上去訓練分配時間的能力,如此即可達到最終"高效率,慢節奏生活"的最終目標。
"分配時間的能力"涉及到我們接下來要講到的小節"優先級評定",本小節我們主要針對”高精力投入“進行討論 —— 在需要的時候能夠調集足夠的精力參與到當前的事情里面來。這里面主要涉及如下幾個方面的訓練:
- 增加精力池的上限。這里面的方式主要是鍛煉和冥想。因為這一塊我自己也都未能踐行成功,故不再多言,寄希望于某天成功后再來更新吧。
- 減少精力支出。主要分為兩點:
2.1 減少不必要的支出。比如花費大力氣學習一些可能好幾年都用不到的技能。(這里要注意和上面的"方法論-有意放縱"進行區分)
2.2 習慣養成。對于絕大部分被人類認定為能夠帶來長遠復利收益的"好行為",絕大部分都是需要后天訓練才能習得的;對于這些"好行為",在將其鍛煉為自己下意識行為前,你的每次操作都是需要消耗大量精力來進行維系的 —— 比如你要關注你的每步操作是否規范,每階段的結果是否正確,如果出現錯誤又應該如何修復,甚至最終失敗導致心理落差的修復等等,這些精力消耗將伴隨著你逐步熟練掌握這些"好行為"來持續減少,直到最終它們成為你的習慣的一部分。如此典型的身邊例子比如晚上刷牙等等。 - 增加恢復速度。正如經典的水池問題中,對于如何增加水池里的當前水量,除了增加水池容量上限來確保有一個盡量高的起點,以及減少流出外,最后一個方法當然就是增加進水的速度。相關的具體方法依然是上面的休息,鍛煉和冥想,指導思想正如《如何成為學習高手》讀后感 - 簡書 (jianshu.com)里所介紹的 —— 讓身體活動起來,讓精神沉靜下來。
關于精力管理這一塊,我的個人情況是做得很不好。而且根據2022春節,加上2023年一整年的自我觀察和測試,再加2023春節,這三個時間段的交叉對比,自我總結出一些比較悲觀的結論:
- 個人已經扛不住全天消耗,最多半天。因為個人三觀問題,所以我在上班期間基本屬于120%精力的全情投入,這樣造成的結果是每天下班之后整個人都呈現一種虛脫狀態,除了躺會之外其他想法一點都沒有。而如果某天工作日請半天假,那么不僅另外半天效率更高,而且下班后整個人的狀態也會好很多。
- 我個人所表現出的缺乏對于"不擅長事務"的探索精神,其根本還是精力缺失。典型例子就是這個春節,在連續性地吃了睡、睡了吃一周之后,我發現自己開始很有動力去查閱所想到問題地答案,而其實這些問題并非第一次出現在我的腦海里,但也只有當下我才有行動力去探究。這種表現是平時即使周末都沒有的 —— 平時周末雖然也是在休息,但其實只是在補過往的工作日精力虧空。而春節里的表現則大概率是因為假期過長,補上了虧空之后額外溢出來的精力終于讓我可以滿足自己好奇心和求知欲。
3.6 方法論 - 健身
正如《如何成為學習高手》讀后感 - 簡書 (jianshu.com)里所介紹的 —— 正確的休息是"讓身體活動起來,讓精神沉靜下來”。本小節所關注的自然是前半截。
多多運動,可以顯著減輕精神和心理上的雙重壓力。另外:
- 僅僅就"身體是革命的本錢"角度,沒有身體健康這個1,那之后的那些0都將變得毫無意義。
- 其次如上面經理管理里所提及的 —— 健身可以增加精力容量池的上限,這必然能夠為你挑戰更遠大的目標打下基礎。
運動的好處屬于全人類的共識,這一小節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養成健身的習慣并且保持住”:
- 就像那句笑話"戒煙有什么難的,我都戒幾百次了",而我的健身習慣與此非常類似 —— 養成十幾次了。
- 從一開始的健身房,接著是游泳館,繼續降低到爬樓梯,甚至是室內健身;錢還是花去不少的,但每次都能夠回到原點。
- 健身也是一個習慣,如上面小節所述,培養也是需要精力的,接下來的重頭戲之一就是分配一部分精力來解決這個習慣養成的問題,希望我能早點成功吧。
3.7 方法論 - 找個小伙伴
只要略微觀察下自身反應,我們都應該見識過:同樣一件事情,如果是約定要和另外的人一起實施的,那么相較于自己一個人獨立去完成,前者不論在執行準時率,還是成功率上,所高出的甚至都不是一個數量級。
自律這個詞確實很美好,也能夠充分體現出當事人對于自身命運和行為的掌控力,但是正如我所一直信奉的"分清楚目的和手段",我們的最終目的是準時準點,保質保量地完成既定目標,所以求助于與自律對應的他律,能夠讓我們以成功率更好的方式來實現我們的既定計劃。
有外人參與的情況下,維護自身形象等原因,我們更有動力去行動;哪怕這個外人不在身邊,哪怕這個外人甚至是個非現實的 —— 比如過去或未來的你自己;我們都能夠表現得比獨處時要好不少。
本小節內容推及到我自己身上,做得那實在是難以讓人滿意:
- 首先這性格上就比較靦腆,和人交流的事情也都是能避就避;
- 性格里也是不喜歡做事的時候有人在旁邊盯著,潛意識里有種不被信任的感覺;
- 從小到大也是缺乏這方面的刻意沉淀,愣是找不出這么個死黨來共同進步;
- 嘿,關于這一塊真是越寫越絕望......
3.8 方法論 - 儀式感
儀式,通俗一點說就是不將就,它可以讓無趣變有趣,粗糙變精致,平凡變神圣,腐朽變神奇:
- 沐浴焚香、潔案凈幾這么一整套儀式做下來,你一定會更加專注于讀書寫作;
- 擺盤可以讓一道菜更讓人有胃口;
- 帶上降噪耳機打開舒緩音樂開始一天的代碼工作...
儀式會營造一種強烈的心理暗示和氛圍,會讓你更平靜、更專注、更快速的進入接下來的狀態中。在儀式上花費小小的精力可以讓后續的行動更有效率,絕對合算的買賣。
本小節內容推及到我自己身上,真正開悟還真就是這個春節:
- 我自己是有一個現成的3M降噪耳罩,但最開始的購買原因是因為樓上那如同上班一樣的尖銳噪音,而最終在一番"友好交流"之下,對方終于"認識到了問題",于是這個耳罩也就擱置了;
- 這次春節期間我依然被這個"專注不足","時間管理混亂"的問題死死纏住,簡直毫無辦法;但是在偶然機會帶上這個被遺忘半年多的降噪耳罩后,突然發現外面時間的絕大部分聲音被完全屏蔽,原本大腦里各種各樣讓我無法安靜下的吵雜聲音突然消失;加上降噪耳罩所特有的漲耳感,突然之間讓我整個人開始平靜下來,居家時"難以專注,必拖延"等毛病突然之間治好了大半。
以上這個偶然發現讓我很興奮 —— 這個頑疾終于在我這里被解決了嗎?經過幾天的試行,效果還不錯 —— 漲耳感讓我會在生理上控制每次專注的時間(因為降噪耳罩帶時間長了受不了);耳邊安靜了,心理上也沒那么浮躁,能夠直接進入專注狀態,非常容易度過進入心流前的那最艱難的五分鐘。
最后,關于我個人的這一儀式感,有一點需要強調:要好好呵護這個儀式感,千萬不要主動破壞 —— 比如帶著耳機時又主動開把游戲,這是大忌啊!一旦把這個又養成習慣,那下次破局就沒日子了。
4. 最后
說實話,關于時間管理的書我也是看了不少,而且時至今日依然持續地看,畢竟這屬于一個我一直想要解決,但一直都進展緩慢的致命問題,但限于有想法沒行動,實踐得不多,成功自然也就更少了。
就說這個拖延的毛病把,2023年春節期間我是下定決心一定要把這篇文章憋出來 —— 打個底子來進行迭代,避免每次相關分析思考都不夠深入,缺乏沉淀。
但是最終結果諸位也看到了:拖拖拉拉直到假期要結束,拖拖拉拉到節后的第一周都要過去了,才勉勉強強憋出這么一篇。
"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度過",蘇格拉底的這句名言最近幾年時不時地都會出現在我的顯性思維間隙中;于我而言,人生最大的成功是在確定自己的三觀,想清楚自己最看重的事物之后,能夠在絕大部分時間按照計劃控制自己的行動,然后不斷向最終目標靠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天。
在時間管理這一點上,我希望自己能夠做到這一條;畢竟它是其他一切目標實現的重要基礎,必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