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 ? ? ? ? ? ? ? ? ? ? 話入一
轉眼就是3月,再過幾個月又是一批大學生面臨「失業」的頭疼事兒了,當然,他們當中仍舊有一批“有志青年”正在謀求步入社會的另一個渠道:實習。
而我很幸運的成為了這一批人群中的一名。
找實習的幾天里接連面試了幾家,雖然最終成功找到了自己喜歡的實習工作,但是之前的失敗經歷讓我有了很長一段時間的郁悶。
第一次失敗是面試優酷,視頻和電話面試無言地消除我的緊張感,然而我卻自信得絲毫沒有準備,以至于在面試過程當中全然憑感覺做答。也許是這種“率性而為”讓面試官覺得我不夠成熟和穩重,一個很好的機會就這樣錯過了。
后面的面試不再讓自己這么自信,我試著從不同的渠道去了解我要面試的公司和崗位,抱著學習本專業的那種提問精神,反復給自己設置不同的「提問」,做不同的解答。但是,第一個面試就讓我懵逼了,廣告公司的面試是一場集體面試……
絲毫沒有經驗的我只能不斷安撫自己,讓自己從容應對,一環接一環的面試,終于順利通過。這場面試經歷了整整兩個小時,我的心情從悲到喜。當然,我最后還是選擇了一個我更喜歡、了解更多的公司,順利斬獲了實習的崗位。
幸運的是,我并沒有在面試的過程中迷茫,看不清楚自己的方向和心頭好,不管是不是一次歷練的機會,我覺得我沒有讓自己失望。
? ? ? ? ? ? ? ? ? ? ? 話入二
前幾天,有個學妹找我聊天,問了我一個問題:「學姐,我有點猶豫要不要走考研這條路」,我皺了皺眉,就問她猶豫啥。她的原話是:
「考驗是覺得現在學歷低,能力差,想再等幾年出社會,也不滿足于本科學歷;不考研是因為我并不想再讀三年,還是蠻討厭學校的,不喜歡做研究」
我想這個問題,是困擾很多大學生的事,也是當初困擾我的事,可我當時是怎么解決的呢?我直接選擇了考研,然而卻也并不像曾經想的那么刻苦。
可是就在我考完試的當天,我瞬間想通了一件事:
「考研并不是我的目的,我并不是只有通過考研才能成為我想成為的那樣的人……」
是的,考研只是一個渠道而已,一個能夠讓我變成那樣的人的渠道。
那么,對于上面的那個問題,我給學妹的回答是,你先去實習吧,等你接觸了社會再回過頭反思你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 ? ? ? ? ? ? ? ? ? ? ?正解?
其實,很多人這樣困擾、迷茫和彷徨,只有兩個原因:一是并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二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卻不知道怎么去做。而這兩個原因還有幾個隱形的左右力,它們分別是:知識、時間和經歷。
第一種:并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典型特征:別人說什么都覺得還不錯,缺少自主判斷力,興趣不高,目標不明確……
好吧,其實還有很多特點的,只是不好把話說太狠了,免得招仇恨。
那另外三個左右力在這種情況下的結構是什么樣的呢?
現有的知識層面并不足以支撐,有缺少足夠的時間去補充新的知識;
雖然有很多的時間,但是就像老摳一樣不肯花費時間;
經歷更不用說了,是幾乎沒有,或者說是沒有意義的。
如何解決?
你有足夠的時間,不如去好好補充知識、拓展經驗,不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么,那就去找目標,實習、工作、看書,總有一個選擇能夠找到你的目標。
但是,要給自己限定一個時間,比如給自己三個月的時間去實習,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再從實習的期間里找到自己想要成為的人。
這里不得不提的是「標桿管理法」:
1.找到一個「短期標桿」:比如我想找我學習電影的學長作為我的短期標桿。
2.找到你與標桿之間的「產出差距」:他基本上能夠保證每天兩千字產出(劇本),我的產出基本是兩天一千字。差距出來了,那就補卅!
3.找到你與標桿之間的「輸入差距」:他的知識層面很大一部分比我豐富,比如他知道編寫劇本的要素,知道影評怎么寫,這樣的知識其實我也可以學習到,重點是我該怎么去學!
4.找到你與標桿之間的「渠道差距」:就是上一點提到的怎么去學,不同的渠道有不同的知識:豆瓣知乎看業界牛人的解答,Youtube、影評網站看專業的評論,公開課程、書本解決理論知識,實在找不到地方我去報個補習班也能補一補我的知識儲備,找個工作崗位實習補充實踐經驗。理論、實踐、經驗缺一不可。
5.找完就做!Just do it!
第二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卻不知道怎么做!
典型特征:拖延癥、有明確的目標卻沒有規劃、做事猶豫不決扭扭捏捏……
這部分人群的三種左右力結構如下:
知識面和經歷還是比較充足,也有比較優越的技能,但是時間不夠;
正所謂「想做的有很多,但是不知道那個更好」,就好比朕的這個學妹一樣;
有一部分儲備,卻不夠自信去應對更復雜的社會,所以猶猶豫豫扭扭捏捏。
如何解決?
我還是建議你去實習,你有明確的有興趣的目標,那就朝著那個方向的人群、團隊、工作去學習,看看這些圈子的人平時都做些什么?都有什么知識?都經歷過什么鍛煉?
實習期不長,你的時間完成這些事情實在綽綽有余,何苦把自己本來就僅有的時間耗費在思考「人生」,猶豫「步驟」上面呢?
或者,你對自己現在的知識儲備比較有信心,但是你有其他的想鍛煉的方向,只是猶豫該不該去做?
朕只能告訴你一句話:想做就做!趁著年輕!
倘使你的氣質并不符合以上兩種,但你還在彷徨和猶豫,那我只能說,孩紙你還太年輕了!
? ? ? ? ? ? ? ? ? ? ? 話外
跟我一起選擇「步入社會」的朋友大有人在,當然有一名小盆友,也是從上面我說的第二種情況出來的,但是他跟我不一樣的是他只選擇投了一家簡歷,應聘的職位是很輕松的文員,按道理來說以他的經歷和知識儲備及能力,絕對是OK的,但是這貨不知道怎么了,前期可能過度自信,沒有怎么準備面試,面試過程中完全懵逼,回過頭來仔細想想當時的回答只覺得蠢到家了!
結果,等結果期間特別沉悶,沒有下一步的打算,既不說話,也不搭理人,連電話也不接。這位小盆友是典型的沒有怎么經歷過挫折的,心氣兒有點高,被人拒絕后就有點郁悶,整天除了打游戲就沒有別的心情做任何事情了。
我每天看到他這個狀態我也是急,所以沖這個勁兒好好跟他談了談,似乎有了見效,再次重新整理準備,一發必中,也成功步入了「社會人士」這個行列。
實際上,你的彷徨和迷茫是正常的,也是普遍的,但是不要把它當成人生的全部。曾經有位「偉人」說過:
「你的迷茫不會為你帶來任何幫助,但是你的行動能讓你的道路更加清晰」
(好吧,這是我說的,但是說不定我以后真能成為一位偉人呢?目標還是要有的,不小心就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