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關于我的故事
我媽是一個特別愛存款的人,從我出生開始,她就左一點右一點的給我存錢,說是留著給我讀大學。
我媽她在銀行工作,有換外幣的方便,上個世紀80年代,美元還是非常保值的,我媽每次就把自己存的錢兌成美元,隔一陣子,再把小美元換成大美元,就這樣省吃儉用,積少成多。
我印象中,到了我上小學的時候,家里大概得存了兩千美元,相當于人民幣一萬多,那個年代,萬元戶還是很厲害的。有一陣子我媽就神清氣爽、心中不慌,覺得這錢也存的夠多了,供我讀個大學肯定沒問題。
后來的事情,估計你也猜到了,等我真的讀大學,前前后后花了得有小十萬,當初存的那些錢根本不夠用。
我覺得,我媽當初肯定也想過這個問題,甚至也問過長輩們,我要存多少錢才能不慌呢?結果很打臉,該慌還是得慌,存了兩千美元,還是得慌。
02 你的存款面對很多威脅
“有多少存款可以不慌”這個問題是靜態的,而生活的動態的,社會發展是飛速的,這個靜態的問題和它的答案,沒辦法給我們不慌的底氣。
首先,你的存款要面對通貨膨脹。這幾年,名義上中國的通貨膨脹率都在3%左右,但其實90年代,通貨膨脹特別厲害的時候,甚至有超過5%。
舉一個身邊的例子,我小學的時候,我家樓下的沙縣小吃,拌面只要1塊錢(沙縣小吃的招牌還是“一元進店”),而現在已經要4塊錢了,以前100塊錢夠我吃一個季度的早飯,放在現在,我可能得餓兩個月。
我們沒法估計,錢貶值的速度有多么快,那么站在這個節點,我們就想不出,得有多少存款才能不慌。
其次,你的存款要面對你膨脹的欲望。人的需求是無止境的,有了好的,還會想要更好的。社會不斷發展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創造需求的過程。
你一定有這樣的經歷,逛淘寶,本來只是隨便看看,但是看著看著就覺得這個我也需要,那個我也需要。
我讀大學的時候,夏天能有一臺電風扇,學校能夠通宵供電就已經非常好了,現在,絕大多數大學生宿舍,都已經配了空調。
夏天的氣溫不都差不多嘛?我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空調廠商高超的營銷能力,讓我們欲望膨脹。
那你想,你守著一堆錢,這堆錢的購買力因為通貨膨脹越來越小,你的需求花銷卻越來越大,那再多的錢,也沒有辦法維持你的“不慌”啊!
03 其實我媽沒慌
說回到我媽,存了兩千美元就以為高枕無憂的我媽,其實還是順利的把我供畢業了,從結果來看,她沒怎么慌,這是為什么呢?
首先,銀行業這幾十年發展態勢良好,我媽又是一個有事業心的人,職業發展還行。
其次,這些年,良好的儲蓄習慣還是在存美元的過程中養成了,家庭收支狀況很健康。
再次,90年代初的時候,憑借著存款,在縣城里買了房,又因為在銀行工作的關系,我媽比較早的接觸了理財,買了一些基金和股票,收益還不錯。
故事的結果是,我媽穩穩當當把我供到大學,但是這不慌不忙的背后,卻不是當初存下的兩千美元。
04 回到最初的問題
我認為“有多少存款才可以做到心里不慌”這個問題,要動態的來看,這個問題的答案一定不是一個固定的數字。
在那么長的人生中,要做到心中不慌,我從我媽那里學到了幾招,分享給你。
一是你得越來越值錢。個人在這個時代,越不可替代,就越不會心慌。只有那些隨時可能被時代淘汰的人才會覺得惶惶不可終日。我們必須找到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持續努力,不斷的創造新的價值,存儲成自己的資源,這是安全感的根本來源。
二是你得學著理財。財產的保值增值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我們的存款天然地要面對通貨膨脹的侵蝕,只有保證存款(財產)在時間長河中,至少保持相同水準的購買力,不縮水,我們才能不慌。
三是你得有一個良好的收支習慣。社會上越來越多人片面追求享受生活,因為高消費而月光,在我看來,這是極不明智的。人生那么長,吃了上頓沒下頓的人,是沒有辦法做到“不慌”的。
簡單來說,你得養一只羊,你自己要不斷升級畜牧的技巧,更懂得怎么養好羊;你得不斷的喂它吃飼料,讓他持續的長大;你得有節制的擠羊奶、薅羊毛,而不能把羊給殺了。
我想,有了這只羊,你應該就不慌了。
以上是我的一點思考,很高興和你分享,希望能夠拋磚引玉,歡迎評論區討論。
歡迎你關注我,和我一起學習理財、認知升級,不斷地自我成長。
如果你覺得我說的還在理,麻煩動動手,給我點個贊,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