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竹的菜園】0479——昨天和朋友聊天,談到“消費升級”這個話題。為什么很多人感覺現在生意越來越難做,其中很大一個原因是,老的商業模式、舊的賺錢方式跟不上新的消費需求。
以傳統餐飲店為例,大多以店面為中心,服務三公里范圍之內的人群。每天的營業額,粗略減去食材、水電、煤氣、人員工資、房租、裝修等成本,剩下來的才是毛利潤。想提高利潤,傳統方式兩種:要么增加客流量,多翻臺;要么提高客單價。
想要增加客流量,多翻臺,就要圍繞“快”來改進。但是再快,空間的座位都是有限的,飯菜出品的時間和數量也是有限的。突破空間的瓶頸,增加外賣是一個可以選擇的方式。
提高客單價則需要有充足的提價理由,讓環境升級,客人的舒適度、體驗感更好;或是產品、服務有新特色,顧客愿意為此多買單。
這些都是傳統餐廳的經營方式,是餐廳經營的基礎。但是,為什么僅僅依靠這種方式經營感覺還是不行呢?
那是因為現在的競爭對手太多太多,你不是只和隔壁老王競爭,而是更多更遠地方的人在搶你的生意。
便利店已經開辟出專門的用餐區,買瓶水買包煙的功夫,就把早餐、午餐客流給截了。各種美食網店,網紅美食,讓宅男宅女足不出戶,就享受到千里之外的味道。
在做好味道,做好服務,給予更舒適的環境基礎上,你還需要思考更多。從什么地方開始呢?
一切都要從用戶開始,從用戶新的消費需求開始。前幾天去參加房老師的課,其中講到一個案例:傳統餐飲的外賣都是客人點一單送一單,菜品多,出品成本高,價格降不下來。比如20元的單子,如果15元送就沒得利潤。
房老師給了新的解決方案,預售飯卡,每天給寫字樓里的人送飯,過去20元,現在15元,品質不變。這樣還能有利潤?
過去是每個客人不定時點不同的菜,現在是統一時間,每天統一送一樣的飯菜,而且先按月一下收完錢。這樣就把食材成本、人工成本降了下來。更關鍵的是綁定了顧客,他沒出辦公室就已經是我的客人了,同時在送餐的過程中,還有機會搭配銷售飲品、水果等高附加值的產品。
讓客人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經濟實惠的午餐,節約了他的時間,滿足了他們的需求。
再來說說那家開在LV旁邊的油條豆漿店——桃園眷村。一個原本再普通不過的早餐店,可以如此任性,就是因為緊緊抓住“消費升級”這個勢。
桃園眷村的定價和位置明確了這家店,主要面向追求品質的城市精英。這不僅僅是一家單純的輕食店,還充分考慮到了用戶社交的需要,從桌椅的質量、座位間距再到精致的擺件和飾品都進一步強化了社交功能。用一句話來總結,這樣的餐廳似乎更像是中國版的星巴克。人們來到這里是為了豆漿、油條、燒餅,似乎也不全是為了這些美食,更像是一個去膩了星巴克之后另一個可供選擇的社交場合。
消費升級不僅僅是在餐飲業,在各行各業都面臨挑戰。中國人早以擺脫吃飽穿暖的基本生活需求,向著更多元、更深層的愿景前進。如何適應這個時代人們各種各樣、日益提升的新需求,是每一個經營者需要不斷思考、學習和調整。如果不能不斷進步,跟上用戶的腳步,生意越來越難做,甚至被淘汰,就是必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