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設計行業,從學生時代到工作也11年了,如今我對“發揮創意”這個設計師必備的技能有了和以前很不一樣的理解。
1/? 創意不是憑空迸發的靈感,而是大量積累后的意外連接。
以前以為創意是聰明人的靈光一現,是天才腦子里的火花,但其實那些靈感的背后,都是成千上萬相關信息和技能的積累,才能讓掌握它們的人把看似無關的點連稱線,產生“創意”這種東西。
當然,思考的強度和大腦活躍程度有關。未成年人的腦子里還沒有建立那么多的神經連接,而遲暮老人的神經連接又過于老化難以改變,所以一般人的職業生涯,特別是需要大量創新性腦力勞動的職業,黃金年齡都在40多歲,因為這個年齡段既有大量的經驗積累,又有旺盛的精力和相對開放的頭腦。
2/ 創意不是全新的發明,而是意想不到的重組。
以前做設計老是想著要做個以前人完全沒做過的東西,那才叫創新,才能震撼人,這樣做的結果自然史無疾而終。
如今發現,所有的事情都是被前人做過。而所有的創新,都是在前人的基礎上,因為技術的進步,而讓各個不同的知識形成了更多的連接,發生了意外的重組。
創新的邊界是慢慢擴展的。曾經有很多個“獨立重復”發明的事件,既某個發明家公布了一個突破性發現,卻發現在過去的幾年里,有好幾個人都想到了這個創意。
1745-1746年,有兩人先后發明了電池;1772年和1774年先后有兩人獨立地分離出氧氣;19世紀40年代,先后有4人提出能量守恒定律。我們當今使用的每一種發明,幾乎都存在過“獨立重復”的事件。因為這些發明都是因為前人的某個技術突破,才有了新的組合,而這些組合馬上被不同的人找到了。
3/ 重組的跨度越大,被模仿的幾率越低。
我們都知道跨界思維,多維度發展是提高個人競爭力的方法。但相鄰的跨界很容易被模仿,跨的界越少也容易被模仿。
我們都知道戒指上的鉆石都是象征純凈的。但是能把大氣污染和鉆石聯系起來進行重組的想法,讓一位荷蘭設計師拿了設計大獎。下圖就是他設計的,用收集起來的霧霾顆粒做的戒指。
對于個人競爭力也是如此,離得越遠的技能跨界組合,稀缺性越高;組合的技能越多,競爭力越高。這種組合的前提是前兩個觀點提到的,大量的深入積累——在至少一個領域做到專業,外加借鑒前人的成果,實現新的重組。
4/ 創意不是目標導向的死磕,而是過程導向的意外收獲。
設計師最怕的就是臨時接一個趕時間的項目,因為在緊張的狀態下,大腦會在集中精力的專注模式中看不到其他組合的可能性,從而失去創新的機會。
我們經常在跑步,洗澡或者睡覺時想到令人興奮的點子,就是因為大腦處于發散思考的狀態。你的思維想彈珠一樣在腦子里四處碰撞,有時碰巧就把平時看似無關的兩個概念撞到了一起,發生了有意義的重組。
所以平時工作,太過專注或者太過發散都不理想。一定要勞逸結合,工作之余要多運動和放松。
5/ 創意不是一個人冥思苦想,而需要眾人互相交流。
既然意外的重組是創新的源泉,那么大家一起積累組合的可能性,就比一個人做的效率要大得多。
眾人交流想法所產生的效應不是加法,而是乘法。即便你無法從別人的想法中重組出新的可能,也會有其他人從中獲益。這些想法會像種子一樣,說不定哪天就會在某個人身上生根發芽。
我們老是想著保護自己的想法不被別人抄襲,但真正創新的環境是開放的,各自閉門造車顯然不能增加連接的數量。
設計團隊做方案,非常需要團隊之間的討論,特別是不同專業之間的交流。這也是我以前在學生時代體會不到的,因為學生時期基本都是在完成自己的獨立任務而已。
當然,只有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積累,以及提升自己的思維,才能在討論中做出貢獻。團隊的討論需要每個成員平等的交流,所以要努力讓自己配得上和優秀上級的討論。
小結
積累,重組,跨界,注重過程,開放交流是我目前正在應用的創新方法和工具。在人們對于腦科學研究的不斷進步中,創意的產生必會更加有跡可循,成為能夠刻意練習的技能。